如果按照现在的套路继续排演,遭遇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密集想象时,“激光+金属”不仅难以为话剧增色,还有可能成为诟病的对象。
话剧《三体》定位于IP话剧、粉丝话剧,为了不得罪粉丝,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版本,有些急于把《三体Ⅰ》的主要情节铺陈出来,难免有点“流水账”的感觉。
为了弥补情节上的“流水账”,自然要在舞台呈现上把科幻的调性做足。“激光+金属”成了不二选择。红岸基地巨大的天线、无人机托起的三日凌空、全息投影、3D Mapping等各种技术手段花费不菲,也的确营造出此前话剧舞台上罕见的电影大片即视感。不过,打算排演《三体》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出品方,不知不觉给自己挖了一个坑,恐怕只好含泪往下跳了。
国内舞台上的科幻舞台剧,《三体》并非第一个。仅最近两年就有赖声川原创的《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也有改编自美国科幻小说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两部作品在舞台呈现上看起来更像是普通话剧,缺少炫目的科技呈现。也许,这两部作品的剧情本身就没有那么高的“硬度”;也许,戏剧出身的赖声川更懂得不滥用舞台技术,让演员沦为配角;还有一个原因——科幻作品中想象出来的世界,在现有的科技手段下,能在舞台上表现的不过是一点调性、一点氛围而已。
但《三体》主创非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那么问题来了,《三体Ⅰ》原著当中呈现的科技想象是三部当中级别最低的,如果按照现在的套路继续排演,遭遇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密集想象时,“激光+金属”不仅难以为话剧增色,还有可能成为诟病的对象。比如,发现四维空间是《三体Ⅲ》中重要的情节,刘慈欣也说,无论怎样用文字描述,处在三维空间里的人是想象不出四维空间样貌的。这时候,可不是在舞台上多打一点炫光、模糊一下视频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其实,在展现科幻想象世界的时候,《三体Ⅰ》话剧版已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智子”是原著中提到的一个关键“角色”,也是三体人监视地球的工具,但在话剧舞台上,只能靠屏幕上一个不断旋转的几何图形来代表,实在勉为其难。又如,叶文洁向宇宙发出广播,展现为一束光飞向太阳,这种处理有点浮夸。
如今,《三体Ⅱ》的话剧版剧本已在修改当中,要如何平衡剧情和科技感的舞台呈现,会令站在坑边的主创团队头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