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吸引》让爱接力

2016-08-11 09:06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每场开辟公益专区 把“特别的人”请到现场

 

“八一”前夕,有网友贴出一组照片:在水立方绚烂的灯光下,百余名官兵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中央。自7月2日起,《鸟巢·吸引》每场演出现场都开辟了可以容纳100名观众的公益专区,并将一些“特别的人”请到现场。7月28日至29日,《鸟巢·吸引》公益专区特别邀请300名驻京部队的官兵在水立方演出现场观演。“特别的人”中还有严寒酷暑中仍为城市添砖加瓦的城市农民工、自闭症儿童……“温暖”“幸福”“激动”,是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词。视听盛宴在震撼人心的同时,水立方的观众席还上演着一场爱的传递。

爱的故事献给“爱的人”

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首个大型视听驻场秀《鸟巢·吸引》的水立方版,讲述了象征大自然的女孩“凌”、代表人类的男孩“凡”和反自然、吸食色彩的“色魔”之间的纠葛与冲突。通过“善战胜恶”的情节,传递“生态文明”主题,并歌颂至高至美的人间大爱。

“《鸟巢·吸引》荣获了由英国国际视觉传播协会颁发的2013年度国际最佳影片金奖。经过4年的磨砺,演出更加精致、剧情更加丰富、矛盾冲突更加强烈、舞美设计也更大气,随处可见的水元素及‘上善若水’的主题思想,为故事注入更多内涵。”《鸟巢·吸引》承办方北京鸟巢风采文化总经理马焱介绍。

“今年,自公益场开设以来,每周都有不同的公益组织响应我们。可以说,爱心的传递带来的幸福感感染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马焱介绍,在过去的演出季中,从首演向北京见义勇为基金会、医护工作者、奥运场馆建设者、艺术院校赠出上千张门票开始,惠民票价、公益活动也一直没有间断,目的都是让更多人享受到北京奥运会留下的财富。

马焱说,《鸟巢·吸引》歌颂的是爱,公益场传递的也是爱,两者是高度一致的,“有一次,几位残疾人朋友观看演出后握着工作人员的手不停地表达感动和谢意,说他们体会到了被关注、被接纳的温暖,也因此建立了信心,并希望能把这份爱再次传递。”马焱说,我们每一位工作人员和演职人员,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教育和启迪,“公益真是一个乐人乐己的过程。”

“爱有引力”凝聚爱的力量

《鸟巢·吸引》从2012年第一季演出至今,北京鸟巢风采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一直践行着环保和公益事业,力图将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社会价值发挥到最大,对于《鸟巢·吸引》来说,不仅仅是想让这部剧走入更多观众的视野,传递环保和公益理念,更深层次的文化诉求是向社会传播人与人的大爱。这也正是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董事长李爱庆作为出品人创作的初衷。

除了邀请公益组织和特殊群体前来观看演出,《鸟巢·吸引》以“爱有引力”为主题,通过网络发起征集,鼓励人们“表达爱、传递爱”。工作组将其中的许多故事制作成一部专题片,传到网上后,数日内便获得数百万点击。张虹是一位白血病患者,今年才27岁,她的丈夫柴立铭在得知她患病后,毅然娶她为妻,并辞去工作,就此展开了千里寻医路。正是这爱的涌动,使张虹一次次逃离死神的笼罩,终于成功完成了骨髓移植手术,再次获得了健康。

“《鸟巢·吸引》贯穿的爱的主题,就好像一根线,串起了这部剧,串起了人与人,让歌舞表演承载了更多的东西,成为熠熠生辉的珍珠项链。”马焱说,文艺工作者最大的责任就是守护爱、传递爱、肩负起社会责任,以此为起点,我们正在不断努力。

北京晨报首席记者 李澄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