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音乐节有多少值得期待

2016-08-08 08:51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国际音乐节有多少值得期待

■古典李论

关注事件:北京国际音乐节

核心观点:站在“经典”“传统”的基础上,打开自己的思维,赋予眼前的艺术作品更多的想象空间。

19年前,古典音乐爱好者终于有了一个一年一度的节日——北京国际音乐节。那是一个中国演出市场极度匮乏的年代,虽然之前北京音乐厅有了“打开音乐之门”,但两者定位各不相同,“打开音乐之门”重在启迪,北京国际音乐节则追求国际化和国际艺术标准在国内的建立,对于我们这一批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靠进口黑胶唱片成长起来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讲,能够一年一度见到来自欧美的顶尖音乐家和乐团,简直就像是见到了佛祖真身一样,每年的十月,都会提前整理心情和窘迫的囊资,期待着又一次的古典音乐“朝圣”。北京国际音乐节也是无一届例外地都会有我们家藏的那些唱片封面上的“神”出现在北京的舞台上。

2007年国家大剧院浮出水面,由此开启了“真神”时时来的新世代。今年的“神”以及他们带来的“经”依然能够“靓瞎眼”。刚刚来过国家大剧院的捷克爱乐乐团与指挥大师基里·贝洛拉维克将带来两天的德沃夏克作品专场音乐会。包括德沃夏克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D大调第六交响曲》以及《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等作品,小提琴家约瑟夫·什帕切克,大提琴家瓦茨拉夫·彼得将联袂登台。莫斯科柴科夫斯基交响乐团与84岁高龄的传奇指挥家弗拉基米尔·费达谢耶夫将带来三天全套柴氏六部交响曲,其对柴氏作品的演绎权威性可谓绝无仅有。还有随西澳大利亚交响乐团造访的法国钢琴大师让·伊夫·蒂博戴的圣-桑《第五钢琴协奏曲》,指挥大师吕嘉率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演绎肖斯塔科维奇的康塔塔《森林之歌》为音乐节作开幕式都相当值得关注。但这些都不是我的第一关注范围,今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最值得关注的更应该是戏剧舞台。

今年,为了凸显创新与创意在当今全球古典音乐领域的影响力,音乐节将掀起一场以新视觉科技引领下的舞台革命,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欣赏体验。其中,一部极具先锋色彩的歌剧将在三里屯太古里南区橙色大厅亮相,荷兰作曲家兼导演米歇尔·范·德·阿创作的3D迷你歌剧《湮灭》将第一次在亚洲舞台亮相。该剧利用虚拟视频技术将舞台与画面融为一体,让演唱者与银幕人物进行实时互动。另一部由伦敦寂静歌剧团带来的浸没式环境歌剧《唐·璜》,同样是融入了当下国际上最时尚的戏剧形式。该剧根据莫扎特的同名歌剧改编,采用数码音响现场的声效模拟和电子乐合成技术,将莫扎特的音乐在数码时代赋予新生,著名的花花公子唐璜将从银幕走入舞台,从遥远18世纪走入当代,将会给中国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此外,著名男低中音歌唱家沈洋将与青年导演邹爽合作,联袂打造根据舒伯特著名声乐套曲《冬之旅》创作的多媒体视觉剧场作品《逐》。这部前卫的多媒体剧场作品以先锋的艺术手段,将舒伯特创作的24首歌曲全部视觉化,彻底重塑这部浪漫主义德语经典之作。

这三台节目融入的新技术、新观念都是中国古典音乐舞台第一次出现,对于中国观众开阔视野,接触最潮流的世界艺术前沿,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欣赏古典音乐本身。如果说“经典”“传统”的形式还属于“朝圣”时代需要你带着十足的敬仰之情去聆听的话,那么这三台节目就需要观众站在“经典”“传统”的基础上,打开自己的思维,赋予眼前的艺术作品更多的想象空间,“让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展翅飞翔”。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作者:李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