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新——无个性不突破!

2016-08-03 08:56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艺术创新——无个性不突破!

    

今晚(8月3日),一年一度的“中国舞蹈十二天”又将在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重量级导师“一对一”诚推6台12场原创舞蹈精品力作,成就了中国舞蹈创作的年度盛会。而刚刚在上个月天桥艺术中心结束的一年一度的“北京舞蹈双周”,更以其国际化的视野,更加民间性的艺术创作而引人入胜。在当下一些艺术院团“老套路”、“大主题”的舞蹈“创作”大环境下,这两个舞蹈节对于个性化艺术创作的追求就显得格外珍贵。

中国舞蹈十二天

张扬个性 兼顾市场

2012年,“中国舞蹈十二天”由国家大剧院精心策划推出,从原生态到当代新锐,从经典改编到全新原创,涵盖了芭蕾、民族舞、现代舞等不同流派,充分展现了这一平台的全面性、包容性。2014年,大剧院将该版块升级打造为“青年舞蹈家展演计划”,并创意引入“导师推荐制”,即由舞蹈领域极具影响力与号召力的名家进行“一对一”推荐。四年来,“中国舞蹈十二天”逐渐建立了自身的观众美誉度和品牌凝聚力。

上一届的“中国舞蹈十二天”的6台12场就初显青年艺术家的个性张扬,苏鹏作品《花生》,用舞蹈语言讲述一个轻松幽默、温暖质朴的生活故事。张荪则携手海峡两岸艺术家将共同打造的舞作《古城》搬上舞台,用舞蹈在“古城”中搭建一条“时空隧道”,连接起几段关于他乡和故乡的情缘。以曹禺名著为题材的《舞·雷雨》,透过舞者的肢体展现角色间复杂的矛盾与冲突,配合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服装及布景设计,酝酿出超越传统戏剧的强烈张力。中芭明星舞者李俊的《白蛇传》以家喻户晓的传说为蓝本,用芭蕾语汇深入呈现人物心灵,讲述一段生生世世、海枯石烂的凄美爱情故事。  

今年的6台12场,仅从作品的名字就能够更加感受到作者个性的张扬,既包括《以爱之名》、《悟空》、《方圆》、《未·知》、《藏传-根》5台首次与观众见面的新作品,也有《药》这类青年舞蹈家近一两年来的成熟舞作。涵盖的作品种类也可谓类型丰富、包罗万象,不仅有民族舞、现代舞创作,同时还新增添了芭蕾舞,以及与国外编导的创新合作。这6台舞蹈作品可以归纳为“情”“意”“境”三个主题,每个主题中的两部作品也都极具特色。国家大剧院的平台要求年轻创作者在彰显个性的同时必须兼顾一点儿市场,所以,导师的价值就更加体现在“引导”上了。

北京舞蹈双周

走进大剧场 剧目大众化

由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发起的“北京舞蹈双周”是另一种创作生态,每年在雷动天下舞团的排练场举办这个以创作为核心的舞蹈艺术节,而今年是他们第一次走进天桥艺术中心。

这个现代舞艺术节是以京、港、穗三地为纽带,连接着全世界的现代舞团和艺术家,可以看到当今国际现代舞前沿的最新作品,也把“北京舞蹈双周”上的中国新作品介绍到国际艺术节去,是一个“进出口”的展示平台和通道。有意味的是,一直以来,“北京舞蹈双周”局限在300座位的雷动排练场,并满足于拥有非常固定、坚定,但人数极少的现代舞粉丝群,他们的创作和展示的作品大多属于灰色、压抑甚至极度压抑类型的艺术家个性表达。但当他们选择走进天桥艺术中心后,尤其是有多个项目是在1600座位的主剧场,票房的压力直接导致了在引进展示和创作的项目上,都开始发生了转变,几个来自欧洲和以色列的项目都兼具了一些娱乐或者是欢快的情绪。

北京现代舞团为开幕式创作的非常主旋律的《九死一生·长征》,虽然讲述的依然是现代舞最惯常的艰、难、困、苦和内心的挣扎、渴望、希望、理想,却并不像往年都市题材的空洞、晦涩和矫揉造作,《长征》反而让现代舞创作找到了更加实在的艰、难、困、苦的立脚点,也让舞者们发现想要表达个人内心对于世界的挣扎、渴望、希望、理想,长征成了最适合的表达也最符合他们的精神气质。

艺术市场

别让观众畏惧“尝新”

这两个舞蹈艺术节在中国的舞蹈圈反响都是非常的积极热烈,但观众群想要扩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的舞蹈观众大多还是习惯于接受“成品”、“经典”,对于花钱“尝”新品是有相当的恐惧心理的。但一个成熟的艺术市场,观众一定是既欣赏“成品”和“经典”,又对“新品”保持高度的好奇心,这是成熟艺术市场的规律,更是艺术得以源源不断勇于创新的动力。说到这儿,又不得不提到林怀民和他的“云门舞集”。林怀民几十年创作的作品都由“云门舞集”一团来表演,这些都已经成为云门的经典。为了鼓励新人和创作,林怀民又成立了云门二团,当几年前云门二团横空出世时,人们爱屋及乌而会格外关注云门二团,也更会因此而发现云门二团的丰富多彩、个性张扬,更赞赏他们与林怀民是如此的不同。今天,我们的舞蹈市场充斥了太多相同、相似、无个性、“老腔调”的“成品”和“经典”的新作,这其实不是真正的创作,它们跟“山寨”“高仿”没有多少区别。在艺术创作中继承经典和打破经典的禁锢都是异常艰难的事情,面对市场和观众的惯性思维,勇于坚持自己的艺术个性变得更加难能可贵,还是先为“中国舞蹈十二天”和“北京舞蹈双周”鼓掌吧! 

北京晨报首席记者 李澄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