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自身经历告诉你学霸是这样炼成的

2016-08-02 08:38 广州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他们用自身经历告诉你学霸是这样炼成的

娱乐圈不仅仅是明星的舞台,在不少热门节目中,来自民间的高手走进了公众视野,他们的表现让人瞬间转粉,他们获得的赞美不亚于当红明星,他们有着怎样的传奇?《高手在民间》为你揭晓。  漫漫求学路上,没有哪个学生不想当“学霸”,学霸们在大大小小的考试里游刃有余笑傲江湖,他们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名列前茅、考上理想的学校。不少学生和家长都想问,学霸们是怎么做到的?

这个夏天,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舞台请到了来自世界名校的牛人,他们不仅学习优异,而且通过《一站到底》的答题考验展示了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近日,广州日报记者通过节目组联系到其中两位真学霸——哈佛大学博士后张介英和目前就读于纽约大学的汪星宇,他们用自身经历告诉大家,“学霸之所以是学霸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这个世界有更多的热爱,他们更享受学习、充实自己的这个过程”。

牛人简介

张介英,人称“英文王子”,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担任副教授,同时还是上海电视台的英语主播,此外他是一名作家, 2002年出了一本英文书。张介英就读过三所世界名校,硕士是在英国伦敦政经学院研究媒体与传播,博士是在英国帝国理工口笔译(认知科学方向)就读,博士后到哈佛大学学习心理学。

汪星宇,曾获复旦与上海交大保送资格,后通过自主招生“千分考”进入复旦大学国政系就读,现求学于纽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研究领域为中美关系与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

学霸秘籍

我觉得凡事做到极致就会有很多机会放在你面前给你挑选而不是被别人挑选。我的学习方法是,读书和生活不能偏废。学习的时候专心,心无旁骛,不接电话不刷微博,专心读书。因为我知道,学习之后我有时间跟朋友出去玩,这是生活的方式,是我给自己的奖励机制。如果今天我读了三个小时,我一定会休息一个小时以上。这个小时不是打游戏,而是走一走,玩玩小狗,看看我家养的蚕。                  ——张介英        

我会把所有需要学习的内容按照重要性和紧迫性来划分,比如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是最重要的,而完成当天的作业是更紧迫的。我的原则是每天先完成最重要的学习计划,然后再逼迫自己努力完成那些更紧迫的学习。

——汪星宇        

学霸养成

Q&A

Q:学霸=一路名校+数不清的辅导班?

A:名校不是从小学就开始的,但小学时有过不同程度的辅导班经历

虽然早已是大家眼中的学霸,但张介英和汪星宇谈到“学霸”这个词时都不约而同表示“我不算学霸”。张介英说自己在成长路上并没有刻意往“学霸”的方向努力,而是在父母的引导下坚持“读书跟生活不能偏废”,“回想起来,这个观念对我是有帮助的。爸爸妈妈鼓励我把书本的知识跟生活结合,而不是死读书。比如他们会鼓励我养蚕、养鱼,体会什么是生命的变化”。

汪星宇则认为:“如果学霸是指比别人成绩好一些懂得多一些的话,我想主要是因为我爱好广泛,从小心气比较高。”他透露自己在中考之前一直都很爱玩,不太学习,“小的时候在上海南汇乡下和小伙伴们抓抓鸟钓钓龙虾,大一些,初中的时候特别爱打篮球耍帅,也一度痴迷网络游戏,在《冒险岛》和《热血江湖》上都花费了不少时间。直到我在初三中考前突然骨折,因为无法参加体育加试所以被白白扣了五分,那个时候我打着石膏,哪儿也去不了,才开始发奋学习,最后中考时发挥得还不错。”

如今,大家普遍认为,学霸是由“一路名校”加上“各种辅导班”培养的,但张介英和汪星宇都表示,自己小学、初中就读的都是普通学校,高中阶段开始考上排名靠前的学校。

谈到现在学生们的“辅导热”,汪星宇表示自己小时候并没有参加过太多的辅导班,“运气较好的是我隔壁住着一位数学老师,我小学的时候曾经跟着她学习奥数,因而数学启蒙得还不错”。

回想起小学时上的辅导班,张介英滔滔不绝列举了好多门课,“小五和小六那两年父母逼着我去补习。那时妈妈逼着我去参加英语课、珠算课、心算课、公文式数学、钢琴、小提琴、书法、电脑、编程……很多补习课程。我要强调一点,我后来没有再参加任何辅导班。”但张介英认为,自己并没有从那些辅导班中得到任何实践,所以宁可去大自然追寻和探索,“很多补习课没有坚持下来。比如书法和钢琴,父母的初衷想培养我的审美和音乐的感觉,但我放弃了,还是挺可惜的。其实我跟很多人一样,生活被塞满了辅导课。后来家人说,什么都可以放弃,但英语一定要坚持。他们认为英语是从汉语这个小世界跟另外一个英语的大世界联系的工具。结果证明他们是对的”。

Q:要当学霸就要大量刷题?

A:真正学霸需要驳杂扎实的阅读和跟人交流

在大众的印象里,想考试考得好,必须花大量时间刷题,因此也有了“学霸必须刷出来”的说法。但汪星宇完全不认同这个说法,“我觉得学霸之所以是学霸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这个世界有更多的热爱,他们更享受学习、充实自己的这个过程”。张介英也认为:“刷题没有办法扎实地得到知识。真正的学霸、或者说喜欢学习的人需要驳杂、扎实的阅读,新闻也看,各种书也看。”张介英强调,学霸并不是死读书、不是“书虫”,“真正学霸还要体现在EQ上,愿意跟人交流。在跟别人交流过程中巩固你的知识,并把学到的东西跟别人分享。此外,要知道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本活字典,应该在其他人身上学到东西”。

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中,汪星宇和张介英在回答不同领域的问题时都轻松应对,汪星宇还获得“世界名校争霸赛”第一轮的冠军。谈到知识储备的经验,汪星宇表示:“学习国际关系让我需要多看报纸,紧跟前沿动态,而在看报纸的时候多问一些关于新闻的背景问题便会对丰富你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帮助。”张介英则透露,同传和主播的工作让他知识面比较广,“此外我还做一些前沿科研,我的工作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得到第一手信息”。

在学霸的世界里并不仅仅是书和题,在学习之余他们也有各种兴趣爱好。汪星宇说:“体育方面我喜欢打篮球、轮滑与冰舞,我参加过阿迪达斯五对五篮球联赛,也特地在一个暑假学过冰舞的基础。我到纽约的第一个月便考了纽约州调酒师的证书,并偶尔在朋友的聚会上担任调酒师。我很喜欢旅行,在北欧芬兰拿着奖学金交流的半年中我几乎走遍了欧洲大陆。”

张介英则提到自己旅游和享受美食时的领悟,“我喜欢旅游。通过旅游你会看世界,发现世界并不只是有所了解的一小块角落,语言、肤色、文化思考的种类太多了。此外,我享受美食。工作很累,要对自己好一点,该吃好的吃好的,该住好的住好的。”

张介英还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偶尔使用“暂停键”,“现代人工作太忙,有时会忘了暂停。其实有时可以给自己的生活按下暂停键,坐在城市某个角落看旁边的树、旁边的花、旁边的人走来走去。也是工作之余美好的享受。”

Q:挑选国外学校时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A:坚定名校名专业PK根据兴趣确定理想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怎么选择学校和专业,家长和孩子多少有些迷惘。有趣的是,面对这个问题时,张介英和汪星宇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张介英认为:“如果你要变成高精尖的人才、把自己打磨成钻石,就要把自己放在最有竞争力的环境——跟最好的老师学习、跟牛人一起学习,就会变成牛人!”因此,他建议“尽量选择名校”,挑选专业时也要先看专业在学科中的排名情况,“我没有什么名校情结,但我认为如果进了名校,你不仅能学自己的专业,还能跟牛人交朋友,学习到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生活态度,有利于把自己打磨成牛人。”

汪星宇的意见是:“在挑选国外学校的时候许多人瞄准名校与好专业,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兴趣和因兴趣而确定的理想。如果你计划做学术,那去一所更安静的、更有针对性的学校会好过凑热闹去纽约或者洛杉矶。但是如果你想做金融,或者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城市一定是不二之选。”

聊起在海外求学时最困难的事,汪星宇提到“不忘初心”,“在国外求学最难的是在没有人监督你的情况下如何做到自觉地努力学习。在国外我遇到太多天天开Party的朋友,也有太多每天打游戏的学生。慎独与不忘初心是最难做到的。”

张介英则认为“最难的是融入当地生活”,“要变成世界人是最难的。很多学生因为水土不服,只跟中国人在一起。其实应该尽量跟当地同学做朋友,那叫‘接地气’。其次要多跟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做朋友,慢慢变成有世界观的世界人、地球村的人”。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作者:莫斯其格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