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HBO自制电影《关键判决》走红网络,也让1991年颇具爆炸性的新闻——克拉伦斯·托马斯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听证会上被安妮塔·希尔指控性骚扰重回人们视野。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在双方当事人和大多数参与者都仍在职在位的情况下,没有“为尊者讳”,而是通过全面梳理再现事件,对性骚扰、受害者权益以及今日的种族关系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
当人们提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克拉伦斯·托马斯(Clarence Thomas)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提到他生命中的“克星”安妮塔·希尔(Anita Hill),正是这个女人,几乎掀翻了托马斯职业生涯中原本一直一帆风顺的小船。1991年6月28日,当美国历史上反种族歧视的斗士、第一位黑人大法官瑟古德·马歇尔宣布退休后,当时的总统“老布什”(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提名任命托马斯为马歇尔的继任者,并宣称他之所以有这一提名,是认为托马斯是“最适合这一位置的人选”,而非如媒体和民众猜测的种族因素,“我恪守对美国人民和参议院的承诺,一定会挑选一个符合这一职务要求的最佳人选。他的少数族裔背景的确为这个选择锦上添花,但并非是考虑因素。我任命了一个最适合的人进入最高法院,如果有人以此攻击这次选择,我会感到十分愤怒。”事实上,对托马斯的“攻击”确实没有从会令“老布什”愤怒的种族问题入手,而是从一个人们绝对意想不到的“角度”——性骚扰切入的,背后给托马斯捅这一刀的,正是和他一样具有非洲裔背景的安妮塔·希尔!
苦儿成才:一个美国梦的典型样本
托马斯在佐治亚州的一个名叫“针点”(Pin Point)的小村庄度过了他贫穷而绝望的童年。在他两岁时,他的父亲离家出走,母亲靠给别人做女仆、为一家商业渔场剥牡蛎为生。五年间,他们住在既没电也没自来水的房子里。在这座房子被烧掉后,当时7岁大的托马斯就和他的小兄弟们一起被送到外祖父家抚养。他的外祖父迈耶斯·安德森一生生活在种族隔离最严峻的南方腹地,却有着自己坚定的生活信条,他要求托马斯努力学习,遵守严格的道德法则,“每当心头浮起一丝自怜的痛苦,我就会求助于我的外祖父。”
1971年,托马斯从圣十字学院毕业,三年后又从耶鲁法学院毕业。之后,他在密苏里州检察长约翰·丹佛斯(John Danforth)手下担任律师。丹佛斯于1976年成功竞选国会参议员,1979年,托马斯首次踏入华盛顿,担任丹佛斯的立法助理。1981年,托马斯担任教育部助理部长,负责民权事务(1981-1982),后又担任“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主席”(1982-1990)。而在1991年被布什总统提名为大法官之前,托马斯已在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法官任上工作了约18个月。
根据美国宪法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美国总统提名,经咨询参议院并取得其同意后,任命联邦法官。“confirmation”即是参议院对总统提名的联邦法官候选人的“确认”过程。在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的听证过程中,托马斯讲述了他艰难的成长中的“励志”故事,这些故事颇使那些参议员们着迷。然而,就在人们认为对他的“确认”几乎没什么悬念的时候,安妮塔·希尔出现了。
奴隶后裔:勇闯风暴眼
希尔出生于俄克拉荷马州一个虔诚的浸礼会家庭,她的曾祖父母都曾是奴隶。希尔是家中13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她也和托马斯一样,是一个努力和命运抗争的人,并且和托马斯一样,取得了耶鲁大学的法律学位,他俩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校友”,托马斯是希尔的“学长”。1981-1982年托马斯任教育部助理部长时,希尔担任托马斯的律师助理,在1982-1983年担任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主席期间,希尔是托马斯的特别助理。就在托马斯的确认听证会上,希尔指控托马斯对她的性骚扰,性骚扰就发生在十年前她在教育部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为托马斯工作期间,而此时的希尔已经是俄克拉荷马大学的一位法学教授。
1991年10月,针对希尔的指控,参议院举行听证会,并且通过电视对全国进行现场直播,在摄像机镜头前,希尔用七个多小时,镇静、清晰、缓慢而生动地描述了托马斯骚扰、羞辱她的细节。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被希尔的作证所吸引,听证会直播的收视率空前,而关于托马斯的性骚扰指控也迅速成为全美头号八卦谈资,在办公室、教室、码头、旅馆,只要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就会有人在谈论这个话题。返回证人席上的托马斯,则恼羞成怒地对希尔的指控进行了反驳,他说整个听证过程“就是一场马戏”,“这是这个国家的羞耻,从一个黑皮肤美国人的角度看,这就是异常高科技的私刑,是专门针对自我奋斗取得成功的黑人的。”在经过长达总计25小时的由电视实况转播的听证后,参议院最终以52比48表决批准了托马斯的任命,这也成为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者获得的最为微弱的通过票,这是一个最勉强的批准确认。
托马斯如愿以偿地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二位黑人大法官。从那以后至今的20多年间,他在法庭上以沉默著称,他的判决意见又让人把他划归保守派,甚至是极端保守派。不过,他所经历的那场几乎堪称“世纪确认”的听证会,也使他的名字和性骚扰联系在了一起。然而,对于事件的另一方当事人安妮塔·希尔来说,却因为“对决”中对手的“险胜”,而让人们对她有了偏见。在国内一些介绍托马斯的材料中,就有“事实上安妮塔·希尔的行为纯属诬陷”的说法,即便是在任东来老师的畅销书《在宪政舞台上——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轨迹》中,谈到这个事件的时候,仍然有“希尔职业生涯中某些缺少诚信的表现,让她的指控大打折扣”的断语。
事实上,在希尔刚刚站出来指控托马斯的时候,就有人质疑她的动机,怀疑她的人品,认为她有不可告人的政治意图,是受利益集团的利用想达到抹黑托马斯的目的,一些共和党参议员为此质问她为什么当时没有指控,而是要等到托马斯被任命时才突然提起,有人认为她其实只是想通过与“名人”的这种对决来博人眼球以求上位,更有各种对希尔是性幻想色情狂等的恶语中伤,甚至在她主动进行并通过测谎试验后,还有共和党人无端地指责希尔,说她可能随便找了个测谎仪,得出任何自己想要的结果。
可以想象,一个普通的弱女子,即便是一名法学教授,身处这样万众瞩目的风暴中心时,她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会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