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回归本源才是胜利

2016-07-29 07:45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文学史回归本源才是胜利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问世已经30年了。编著者之一温儒敏最近感慨,这本普通的学术性教材,30年间居然印刷五十多次,印数过百万册,这是当初未曾预料到的。时下各种文学史著作,可谓令人眼花缭乱,但能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如此受欢迎者,几乎找不到第二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部书给中国现代文学树立了一个经典评判标准,重新恢复了现代文学的本来面目。

中国现代文学30年,即从1917年至1947年,这种划分方法今天看来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在当时则有提纲挈领的功效。这本书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无疑也契合了那段时期的社会文化大环境。在此之前,由于长期受到阶级斗争观的影响,有关现代文学的著述,并不能反映文学的真实面貌。比如,左翼文学和革命斗争文学作品被抬到至高地位,非此类者则被排斥,甚至被完全遮蔽。

上世纪80年代,阶级斗争和革命文学观逐渐被抛弃,文艺开始回归人性,更侧重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编著者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等人,彼时都是风华正茂的中青年学者,他们著述的字里行间,已经引入现代性的文学观念,用文学的标准来评价现代作家作品,具有一锤定音的准确眼光。正是这种新颖的评判标准,使读者感到眼前一亮,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了崭新的理解。

这本书后来经过修订,显得更加完备。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先锋派等趣味各异的文学派别,力求恢复现代文学色彩纷呈、枝叶繁茂的本来面貌。比如,书中给沈从文单独列出一章,对通俗小说也给出了较高的评价。沈从文、张爱玲、张恨水、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作家,在过去的文学史里是不受待见的,有些是被有意屏蔽的,如今早已是人所周知的经典作家。不得不说,《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功不可没,让人重新目睹现代文学的摇曳多姿,而不是只知道鲁郭茅巴老曹等少数几位。

当然,这部文学史并非尽善尽美,还有较多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张爱玲、萧红、穆旦等人的文学地位越来越高,现在占有的篇幅比例偏小,是否每人可以单独列出一章?相比之下,另一些作家的名头虽大,但作品的文学价值并不那么高,是否应该压缩一下篇幅,或者给出更合适的评价?这些年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成果,还可以进一步充实到这部书中。

最近这些年,文学史越来越讲究个性化,评判作家和作品的标准,也变得不再僵硬。这本来是好事,也打破了过去那种论辈分排座次的固化模式。但有的过于纠偏,标新立异,乃至过犹不及,反而脱离了文学本身。《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历经这么久仍然销量不衰,根本在于其澄清了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具有难以超越的典范性意义,它的胜利绝非一时侥幸。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周南焱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