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子
反映白领精英在尼日利亚最大城市拉各斯打拼的电影《五十》上映4个月后票房即超过1亿奈拉(约200万元人民币)。别小看这个数字,在尼日利亚,这可是其“瑙莱坞”(又称“尼莱坞”)电影中继喜剧电影《亚特兰大30天》之后又一个票房过亿的。
“瑙莱坞”每年电影产量高达2000部,规模仅次于好莱坞和宝莱坞。其电影大多通过简易的家庭作坊拍摄,通常一周能够完成一部,成本控制在2万美元,通常以价格为每张1至2美元的光碟形式出售,销量可达几万到几十万张。
然而,由于缺乏国际通行要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瑙莱坞”试图打入国际主流电影业的企图却无功而返。
近日,尼日利亚电影界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反映白领精英在尼日利亚最大城市拉各斯打拼的电影《五十(Fifty)》上映4个月后票房即超过1亿奈拉(约200万元人民币)。《五十》由尼日利亚伊卜尼电影公司拍摄,是继“瑙莱坞”喜剧电影《亚特兰大30天》之后又一个票房过亿的电影。此前,“瑙莱坞”电影票房从未超过6000万奈拉。
《五十》自2015年在伦敦电影节上首映后就受到媒体的青睐,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VOGUE》等知名媒体争相报道。电影描述了非洲青年精英在拉各斯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里的故事,贴近生活实际,2015年12月上线以来,深受好评。
据尼电影发行公司“壹电影”介绍,他们对《五十》的票房表现十分满意,并认为,如果不是美国大片《星球大战7》挤压市场,“瑙莱坞”还会有更好的票房表现。
《五十》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用非传统的促销手段加上高质量的电影产品,使票房以外的赢利高于对电影本身的投资。这转变了非洲电影产业单一投资与回报的固有观念,拓宽并丰富了尼日利亚电影投资与回报的渠道,为“瑙莱坞”电影产业开辟了更广泛的市场。
据了解,《五十》所采纳的方式包括举办电影首映式、赞助制作、各种类型合作、专场播映、机舱播映、有线点播及网上播映等,这些活动的收益高达4亿奈拉。
电影的成功也引发了制作单位制作电视剧的热情,伊卜尼电影公司决定在2016年第四季度把这个故事搬上电视荧屏。
“瑙莱坞”的电影大多通过简易的家庭作坊拍摄,通常一周能够完成一部,成本控制在2万美元,通常以价格为每张1至2美元的光碟形式出售,销量可达几万到几十万张。有报道称,“瑙莱坞”每年电影产量高达2000部,规模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好莱坞和宝莱坞。
在尼日利亚周边的加纳、多哥,到处都能接触到“瑙莱坞”电影,当地电影相比黯然失色。每逢周末,这些国家的多个电视台都会播放“瑙莱坞”电影,收视率很高。除了加纳和多哥,“瑙莱坞”电影在马里、塞拉里昂、贝宁等国都占有很大份额,甚至在东非的肯尼亚也十分热销。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瑙莱坞”多次试图打入国际主流电影业、希望参加著名国际电影节并争取影片入围的企图却无功而返。2003年,“瑙莱坞”参加泛非电影电视节,放映的结果令观众和专业人士大失所望。专家认为,“瑙莱坞”电影从头到尾充斥着对白,舞台表演痕迹很浓,画面单调,语言枯燥,很难称之为电影。后来,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举行小范围观摩会,放映了“瑙莱坞”著名电影人凯拉尼的作品,结果美国电影评论杂志对此的评论是:质量低下,难称佳作。一向自负的尼日利亚电影人终于发现,由于缺乏国际通行要素,“瑙莱坞”的电影对欧美电影市场没有出口吸引力,还需要提高质量和水平。
2007年,神奇的“瑙莱坞”吸引了来自美国波士顿、出生在赞比亚的电影制片人佛朗哥萨奇的注意,他来到“瑙莱坞”大本营——拉哥斯,访问了许多“瑙莱坞”的电影制作人和演员。他发现,虽然相比于好莱坞的大制作,这里只能算是小作坊,但是大家都笑呵呵的,就像非洲的阳光,对前景非常乐观。佛朗哥萨奇把他的“瑙莱坞”际遇剪成一部纪录片《这里是“瑙莱坞”》。通过这部片子,许多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瑙莱坞”世相。
随着与国际同行的接触,“瑙莱坞”的电影制作越来越专业,题材越来越广泛,影响越来越广。一向崇尚专业主义的日本人,也开始把目光投向尼日利亚。日本WOWOW电视台在2013年跟拍了尼日利亚年轻导演查尔斯·瓦格拜新作《黑色剪影》的拍摄过程。
从2015年起,一些“瑙莱坞”新作开始登陆美国市场,如昆勒·阿弗雷安的惊悚片《10月1日》。这部电影由Netflix公司独家全球发行。在此之前,Netflix已经发行了10部“瑙莱坞”电影。此外,Netflix以1200万美元购得尼日利亚同名小说电影改编权而拍摄的《无境之兽》,2015年在威尼斯影展首映并广获好评。
近年来,尼日利亚石油出口严重受挫,外储骤降,经济低迷,就业堪忧。政府急需开辟多种经济增长模式,因此希望壮大文化产业,吸引更多就业并拉动经济。曾经拥有辉煌历史的“瑙莱坞”电影产业,无疑给未来的尼日利亚经济带来些许希望。从这一点而言,《五十》的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