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嗓门模式”终于结束了

2016-07-22 08:20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大嗓门模式”终于结束了

在很多人还没适应《中国新歌声》这个新名字时,《中国新歌声》已经在7月15日晚揭开了序幕。原本是因为受到版权纠纷的影响而改名,但从第一期节目的呈现来看,改名对于这个曾经叫《中国好声音》的节目来讲,既代表着名字的新生,也确实在音乐上是一个全新的节点。

从此前《中国好声音》火红的舞台,到如今“中国蓝”式的《中国新歌声》舞台,除了视觉色调的改变,这个节目在音乐走向上,也开始“变色”。如果说曾经的《中国好声音》,开创的是“中国大嗓门”风气之先,那么从第一期的《中国新歌声》来看,节目似乎已经有了向细腻、文艺、感性方向引导的趋势。

开场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一季的《中国好声音》,开场的是学员黄鹤演唱的《Rolling In The Deep》,第二季是刘雅婷的《I Wanna Rock》,第三季是刘至佳的《Girl On Fire》,它们除了都是英文歌曲,同时也都是唱法很激烈的作品。去年的开场曲虽然换成了中文歌,但陈梓童说唱的《双截棍》,更是霸气外露,在节目开播伊始推出这种类型的歌曲,其实就是给人一种下马威的感觉。

而今年的学员开场曲,则是新加坡歌手向洋翻唱韦礼安的《有没有》,这也是一首非常安静的R&B民谣作品。除了节目组对于这位学员细节处理上的自信之外,这种开场曲气质的调整,其实也预示着节目导向上的变化。

接下来的进程也很好地印证了这种变化,首期节目的六首作品,竟然没有一首粗犷型的摇滚作品,而像白若溪翻唱的汪峰作品《无处安放》,李佩玲翻唱的陈晓东作品《情有独钟》,蒋敦豪翻唱的李志作品《天空之城》,以及杨搏翻唱的蔡健雅作品《十万毫升泪水》,都是讲究内心情感表达,需要细腻技巧呈现的作品,而以往这些歌曲在这个舞台上,都是比较吃亏的,很多选手更愿意用一种直观的霸气和夸张的手法去吸引观众,达到更好的话题性。

但事实也证明,这样的歌曲一旦修炼成一定境界,它又往往会成为杀器,比如之前三季《中国好声音》的冠军,李琦、张碧晨和张磊,就都属于内敛型的歌手,也因为歌声里情感的丰富和细腻,最终笑到了最后。

去年张磊用民谣通关的成功经验,或者也会让更多的民谣歌手和作品,出现在这次的《中国新歌声》里。首期的蒋敦豪,就已经用李志的作品,做了最好的诠释。其实这几年无论是《中国好歌曲》,还是《中国好声音》,确实在另一个角度,推广了不少以前比较少出现在主流平台的独立音乐作品。而且在同一个舞台,同一个乐队的呈现上,你会发现这些音乐确实有着同样流行的潜质,以及比主流音乐更质感的张力。

首期节目中唯一比较另类的歌曲,就是游淼用四川宜宾话翻唱的《双截棍》。和周杰伦的说唱原作完全不同,这首歌曲则用许多四川当地的民间音乐元素,进行了完全中国化的改编,在整体比较感性的首期节目里,也算是起到了一个小波澜的作用。而像游淼这样地下摇滚乐队出身的歌手,能够通过创意性的改编登上《中国新歌声》的舞台,或者也是今年节目音乐导向的一个方面,即在考核歌手能唱会唱的同时,也为那些擅长音乐新可能性的唱作人,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从《中国好声音》到《中国新歌声》,改名或许是节目不得已的被动之举,但改名后的节目,倒也从音乐审美方向上,开始从以往粗放型的比高音,慢慢向追求演唱细节和音乐可能性的新玩法转变。这个转变可以说来得正是时候,毕竟此前由《中国好声音》引领的大嗓门模式,已经受到了很多的诟病,而且也开始引起了观众的审美疲劳。这次从粗放向细腻的转变,其实也很好地把握住了收视群的需求,就像当年人们需要《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用各种炫技来吸引观众对唱歌比赛的兴趣一样,未来的《中国新歌声》,开启的显然就是一种新的唱商模式。即你不仅要能唱,还要懂得如何把一首歌曲唱好,唱到人的心里,在这里比的不仅仅是高音,而是一种会唱的唱商。

7月22日晚,《中国新歌声》又将迎来第二轮盲选之战,从第一期节目定的基调来看,《中国新歌声》在导师不换的情况下,还是通过选材标准的改变,迎来了自己的2.0时代。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爱地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