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俄罗斯芭蕾舞大师戈尔杰耶夫将携剧目《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在沪连跳10场。日前,中央芭蕾舞团的原创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先后在泸州、石家庄、西安等地上演。天津歌舞剧院芭蕾舞团也推出了芭蕾舞剧《葛蓓莉亚》,三天的演出吸引了5000余人次观众到场。
但提及芭蕾舞,大多数中国观众还是只能说出被称做“一红一白”的《红色娘子军》和《天鹅湖》,不得不承认芭蕾舞剧在中国市场依然带着高冷的标签。
市场份额 京沪两地较高
“上世纪90年代,中央芭蕾舞团(以下简称‘中芭’)一年的演出约50场,而目前中芭一年的演出约150场,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数量仍是供不应求的。”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王全兴说。
据《2015年底演出报告》显示,于去年11月6日-12月26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中,有来自中国、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十余个国家的13台剧目演出30场。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国内外芭蕾舞团频频登台演出。2015年,北京芭蕾舞演出了180场,票房收入达6634万元,占到了舞蹈类票房收入的54.5%。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调查显示,芭蕾舞在最受观众欢迎的演出类型中排在第二位。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舞姬》在上海演出出票率达到100%。
但令人尴尬的是,在中国庞大的演出市场,仅北京、上海两地有相对广泛的受众。此外,目前全国仅北京、上海、沈阳、天津、广州五座城市拥有大型芭蕾舞团。而活跃在芭蕾舞台上的演员也就500多人,在国内是十分稀缺的艺术资源。在演出剧目方面,仅《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舞姬》、原创剧《红色娘子军》为人熟知。而在票务上,恐怕只有长盛不衰的《天鹅湖》。据业内人士表示,从1995年至今,京沪两地每年演出百场左右的芭蕾舞,80%都是《天鹅湖》。
反观芭蕾舞市场成熟的俄罗斯,除了有享誉世界的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马林斯基大剧院芭蕾舞团,大大小小的芭蕾舞团更是不计其数,单圣彼得堡就有七个芭蕾舞团。
“一红一白” 不是芭蕾全貌
芭蕾舞孕育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后半叶开始在法国发展流行并逐渐职业化,到19世纪末期,在俄罗斯进入最繁荣的时代。而在中国,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上演了第一部芭蕾舞剧《天鹅湖》。原创剧《红色娘子军》于1964年首演,至今也有52年的历史。
“《天鹅湖》体现俄罗斯芭蕾舞学派艺术上的特点,音乐无可挑剔,故事通俗易懂,舞蹈场面有经典的单人舞、双人舞,也有壮观的群舞,非常耐看。”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表示,“《天鹅湖》受欢迎不是偶然,它是人们进入古典芭蕾舞的启蒙教材。”
“‘一红一白’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可谓芭蕾舞的启蒙之作,但并不是芭蕾舞的全貌。国外经典剧目还有《吉赛尔》、《舞姬》、《胡桃夹子》,原创剧也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等经典剧目。”王全兴表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深芭蕾舞迷已经不满足于‘一红一白’,在一线城市芭蕾舞市场正在逐渐向好。而对于二三线城市的培育还需要时间。”
创作费用 一台戏上千万
芭蕾舞剧不同于话剧,更不同于流行音乐演唱会,欣赏芭蕾舞需要对演员的肢体动作有所了解,艺术门槛较高,这是芭蕾舞被贴上高冷标签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剧目创作费用高、周期长也是一大原因。“中芭每年都有创作新戏,但要创作一台优质的芭蕾舞剧需要两年的时间。从导演、作曲 、舞美、灯光布景、演员,去年的年度大戏《鹤魂》的创作成本过千万元。”王全兴表示。
日前,经典剧目《红色娘子军》完成巡演。对于巡演,王全兴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相较于创作,巡演费用并不高,但也要40万元。“40万元仅为演出费用,不包含设备运输成本。”除此之外,没有被市场熟知的新戏还需要一定的宣传费用。“新戏没有经过市场检验,没有认知度,必须要做宣传推广,而效果也未可期。”王全兴说。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曾表示,目前中国的芭蕾在获得企业赞助方面的支持相对不足,只能依靠高票价生存。而在欧洲,芭蕾艺术院团更主要的是来自企业以及政府支持。目前,这一现状在中国有所改观,也被王全兴视为芭蕾舞在中国发展的一大进步。“现在国家艺术基金已经开始扶持芭蕾舞市场,有了这笔费用,减少的巡演演出费可以用于芭蕾舞的普及推广。”为了让更多的年轻受众了解芭蕾舞,中芭今年有32台芭蕾舞公益活动,不仅有演出,更有专家讲解,撕掉芭蕾舞高冷的标签除了市场自身的调节手段,更重要的是要让小众艺术走入大众。
北京商报记者 傅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