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淼
光分明暗,流动的铁架区隔出监狱内外;铁门碰撞的声音与多媒体背景的蓝天白云在舞台相遇,那个过往现实的黑暗惨烈和人物精神世界充盈的自由撑满了舞台。6月30日至7月3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演出的话剧《红岩魂》将在北京国话剧场上演。
没有人能完全复原历史的全貌,但时间会铭记一切。50多年前,小说《红岩》发表。江姐、许云峰、华子良、小萝卜头等先烈的形象从此伴随许多人的青春记忆。2011年,当编剧刘申最初接下创作任务时,他非常为难——一是小说《红岩》的各种改编版本已经有数十个,二是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那个时代似乎太过久远,能否引起共鸣是很大的问题。
终于,在重庆渣滓洞采风时,一间普通的展室给了刘申创作灵感。“那间展室的东面是关押在渣滓洞的烈士的照片,他们都很年轻。展室的西边是当时看守的照片,这些看守和烈士年龄相仿,让我惊讶的是他们中很多来自黄埔军校等名校。这让我感觉似乎进入了时空隧道,两边的人仿佛在对峙,他们的目光都充满着激情。”
最终,话剧《红岩魂》以敌人24小时的屠杀准备与狱中共产党人同时进行的24小时越狱准备为事件切入点,讲述了共产党和国民党两方的年轻人,虽然拥有同样的年龄、热血、对信仰的忠贞与坚持,却在大时代中面临不同的选择。
在这样的构思下,刘申为话剧《红岩魂》铺陈了4条线索,从监狱内外的行动线、人物情感线、大时代背景发展等几个方面对故事予以全面立体的呈现和推进,江姐与小萝卜头、烈士与各自亲人的心灵对话,以楔子的形式联结成一个“红岩魂”。
这样的结构,给导演姜涛出了大难题。“《红岩魂》的结构非常巧妙,它的时空转换非常自由,所以不能用常规的手法来展现。” 经过姜涛与舞美设计多次探讨、修改,最终的舞台呈现用流动的、明暗对比强烈的铁栏杆构建出监室内外的空间感,让铁门碰撞的声音与多媒体背景构成的蓝天白云或红旗飘扬的天安门在舞台相遇,用现实的禁锢与惨烈,凸显人物内心世界的自由和信仰。
在一个历史的背景里,那是一群人生命的最后24小时,也是一座城市的关键24小时。屠杀与抗争,丧心病狂的破坏和胜利的大进军,搅动了众多人物的内心,展示着坚定的理想、伟大的忠诚、气急败坏的焦灼、彷徨无措的追问。可贵的是,该剧并没有脸谱化地图解人物,而是回归到人性本真。江姐与小萝卜头、烈士与各自亲人的心灵对话形成情感与思想的流动,给全剧带来一种压抑之外的温情;剧中国共两党精英的思想交锋,更诠释了胜败之间“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
自2012年首演以来,4年间,话剧《红岩魂》收获了票房与口碑。“最开始,很多人一听是红色题材、主旋律作品,就不想来看。可当他们走进剧场,都没有中途离场。还有观众追着我们全国巡演的步伐,我们到哪,他们就跟到哪买票看戏。”姜涛说。
刘申和姜涛都难忘一位女观众。在北京首演时,她坐高铁从上海来北京看演出,拖着行李进了剧场。演出结束,她在快餐店坐了一宿,写出了几千字的观后感。“她特别喜欢《红岩》,还专门做过研究,在渣滓洞、白公馆做过义务讲解员。她在观后感里分析了我们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剖析了剧中的事件背景,更给了我们鼓励。后来第二轮演出的时候,剧院特意将她从上海请来再看。她的文章也发表在了院刊上。”刘申说。
谢幕时,话剧《红岩魂》的舞台上会缓缓出现当年在渣滓洞牺牲的革命先烈群像,演员们郑重地向先烈鞠躬,全场总会长久地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创作和演出让大家记住,曾经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为了信仰而牺牲。”刘申和姜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