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城:黄花犹香 “金汤”尚在

2016-06-23 08:00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黄花城:黄花犹香 “金汤”尚在

黄花城是怀柔区九渡河镇的古村落,成村于明初。古时候村落周围崇山峻岭,两水交汇,风光秀美。据说每到仲夏时节,漫山遍野黄花盛开,村舍屋宇常常会被湮没于漫天黄色之中,故此得名。《昌平山水记》记载:“黄花镇城直天寿山之后,为长陵玄武,京师北门,当居庸、古北二关之中,而北连四海冶,昔人所谓拥护山陵,势若肩背者也。”

走进黄花城,一步就跨进了历史的烟云中。

长城脚下的军事重镇

“天险曾开百二关,黄花古镇暮云间。”这是明代诗人章士雅《黄花镇》中的诗句。距今426年前,诗人笔下的黄花镇就是古镇,可见黄花镇的历史多么悠久。

但黄花镇与黄花城相距2.5公里,并不是一座村庄。两个村庄都以“黄花”命名,东为“镇”,西为“城”。当地人常常省去“黄花”,以“镇上”、“城上”称谓。这两个村庄确实存在着历史渊源,黄花城成村稍晚于黄花镇。

“黄花镇,成村不晚于金代”,就是说在金代以前,已有“黄花镇”。隋唐时期,幽州所辖有燕山都护府,府下设有军政合一的“镇”。黄花镇的“镇”与现在的“村镇”显然不同,这里所指的“镇”是个军事区域。古时在边境驻兵戍守称为镇。

明代为了加强长城一线设防,东起辽东的山海关,西至甘肃的嘉峪关,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九镇”。明景泰四年,塞外诸夷不断进犯,为加强防守,便于指挥调动,于头道关内今黄花城位置建筑堡城。城建好后,黄花镇的军事指挥机构移筑于此。为了与原来的黄花镇区别开,称为“黄花镇城”,后简称“黄花城”。

该城背倚青山,两水相夹。东西长约210米,南北长约240米,设有东南西三座城门,均为青砖砌筑。城门上刻有匾额,村中老人至今还依稀记得东门题额为“威震藩篱”,南门题额“黄花镇城”,城坚墙固,气势如虹。但老百姓自有自己的叫法,东门为喜门,南门为财门,西门称鬼门。可见虽是镇城,却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黄花城建成后,参将公署和守备公署都建在镇城内。设参将一员守备一员镇守。参将官秩为三品,位于总兵或副总兵之下,在都司与游击之上。后因戍守需要,改为副总兵驻扎。原参将公署移至渤海所城。

隆庆三年正月,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谭纶根据边关地势的冲缓,道路的远近,把蓟镇分为十二路。居庸关、黄花镇、镇边城三路,由镇守建昌总兵官扬四畏统领;副总兵程九思分守黄花镇。由此,黄花镇城又多了个名字“黄花路”。

隆庆六年二月,朝廷依从总督侍郎刘应节等议请,设置昌平镇,委派官吏,黄花路属之。具体做法,就是把原属蓟镇的三路守军析出,划归新建的昌镇节制。昌镇总兵府设在长陵卫驻扎,统辖黄花、横岭、居庸三路与皇陵九卫。自此,原辖于蓟镇的黄花路遂为昌镇所辖,防区东自慕田峪与蓟镇石塘路亓连关相接,西至枣园寨,南至昌平州,北至宣府镇四海冶。防线东西延袤180里,镇守大小关口20处,高峰期驻兵12600人。

古墙残碑的诉说

原怀柔文物所所长、80岁的老人苗富田向我们介绍,1964年,当时他第一次到黄花城办事,见到城墙、城门都很完整,感到很惊奇。那时周边村庄很少有城墙,所以印象深刻。《昌平山水记》载:“城内设有黄花仓和神机库,南门外有演武场,城北有碧霞元君祠,其殿西有二松,相去四五尺,而上枝樛曲相穿,遂合为一,名曰交松。”老人回忆,当年城内庙宇众多,不下十几座。还有古树、古井,经过560余年的风雨沧桑,如今已经很难找到当年的踪迹了。

我们在村党支部书记赵文忠的带领下,找到了村中断断续续几十米的城墙。城墙已很残破,城砖全无,斑驳的石头上长满了杂草树木。他还给我们指认了东门的位置,察看了至今仍遗存的王家老宅子,那古朴的门楼、影壁、三合院,虽经岁月沧桑,仍然显露着百年北方古民居的独特风韵。

离古槐树不远,我们还意外地发现了一通石碑的碑首和碑身,散落堆放在墙角边碎石堆里。赵书记说这是碧霞元君祠的遗物,明代碑刻。碑首正面篆字题刻“紫霞霓光”,“霞光”二字清晰可辨,“紫霓”已经模糊不清。翻过来看,四个梅花篆字谁也不认识,拍照下来,几经考证,才识得为“黄花晚节”四字。意为菊花能傲霜开放,比喻人到晚年能保持高尚的节操。语出宋代韩琦《九日小阁》诗:“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由此即可看到黄花城历史文化的厚重。

碧霞元君是民间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在北方民间影响十分广泛。传说她是东岳大帝的女儿,被人们称为泰山娘娘。所以碧霞元君祠也称“娘娘庙”,主宰人间生育和保护妇女儿童的使命。她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一位无所不护佑的女神,有“统岳府神兵”之威,“掌人间善恶”之明,“护国庇民”之职,“普济保生”之任。小至护民,大至护国,她全管。“紫霞霓光”、“黄花晚节”就是在颂扬碧霞元君的功德。

固若金汤观石刻

古村北侧就是雄伟壮观的黄花城长城。由于这段长城直接关乎大明王朝的龙脉和国运,所以建筑得异常雄伟坚固,大气磅礴。登上长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三道长城防线的轮廓。

黄花城关口旧称本镇口,由此向关外延伸,还有二道关、三道关。层层设防,防御纵深很深,可谓关卡重重,墙高城险,这在长城的防御体系中极为罕见。本镇口当年曾建有关门城楼,如今成了黄花城水库大坝。一湖碧水,为古老的长城增添了灵秀之美。长城脚下的农家接待,一家一家鳞次栉比,透着红火热闹。

过了关口,长城又沿着绝壁开始爬升,不久就到了一处叫做蔡岭的地方,这里有个家喻户晓的传说。当年,明朝廷派一位叫蔡凯的大将军主持建造长城,但历经多年才竣工。朝廷几多不满,于是,便有奸佞趁机以“工期过长,投资太大”为名,告了蔡将军一状,结果蔡将军竟被斩首。后来,皇帝意识到这里有蹊跷之处,派人调查,见蔡将军修筑的长城极险峻、坚固、方石块码砌整齐,下大上小收分合理,上部砖砌平直,城墙顶部垛口、箭孔、排水石槽等设施齐全,终于明白这城墙绝非偷工减料之作。后来朝廷就在山岭上为蔡将军树碑立墓以示平反,并在城下极显著的岩石上,凿刻颜鲁公体“金汤”二字,以示纪念。

史籍中并无蔡凯将军的相关记载,倒是在曾任黄花镇参将的名单中有蔡勋的名字。蔡勋,通州卫人,万历三年七月任黄花路参将。不知传说中的蔡大人是否就是指的蔡勋。

蔡将军的墓和碑早已无存,关口附近的石壁上“金汤”摩崖石刻赫然在目。石刻每字2米见方,阳刻正书,敦厚端庄,十分醒目。右上小字题款“明万历己卯春”,左侧落款“金陵吴臣书”上下款今已字迹模糊,很难辨认。体量如此之大的金汤摩崖石刻十分珍贵,因为这处石刻,黄花城长城又称“金汤长城”。

站在石刻面前,我确信历史的真实存在。人们观赏着古村石刻,也把固若金汤的梦想,刻在了心头。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于书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