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偷”诗之谜

2016-06-22 16:25 羊城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朱熹“偷”诗之谜

近日搜罗北宋末诗人方维的诗作时,发现一个有趣的史实,他在朱熹出生前已写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

这就带来一个更有趣的问题,方维本来描写江口风光的诗句,是否被朱熹悄悄移去充当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内的水塘景色,从而完成了他的著名诗作《观书有感二首》?

比较方、朱之作

方维从靖康元年(1126年)起,在封州当了三年知军州,这是宋人对州政第一把手的说法,后人记宋史则称他为郡守、太守或知州,不一而足。

而此时朱熹尚不存在。4年后的1130年,朱熹才出生,他的《观书有感二首》大约写于乾道二年(1166年)。所以,方维先于朱熹写出此句是不容置疑的。

方维的七律《江口归帆》如下:

春江春水碧于苔,江口江花两岸开。

一棹柳边撑雾去,片帆天外逐风回。

蓬窗斜倚歌明月,铁笛横吹弄落梅。

更有可人情义处,天光云影共徘徊。

江口现在为广东省封开县县城,形胜之佳,历来称许。贺江和西江在此合抱南流,形成江口嘴;贺江清澈柔美,两岸青山对峙,既是水道,也是船家喜欢靠泊的港湾;西江壮阔,自古为粤桂间的主要航道,风帆片片,十分繁忙。

在汉武帝灭南越国后,江口大放异彩,是广信县治和交趾(交州)刺史驻地,成了岭南首府,达三百多年之久。因当时岭南与中原的来往,主要依赖贺江水道和上游潇水构成的水陆交通线,江口曾是汉魏六朝时期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航运枢纽。到宋朝,江口由州治设在如今封川古城的封州管辖,仍是本地重要的商埠和货物集散地,古广信遗风犹存。

所以,方维首唱的当地八景诗,即把江口归帆列为榜首。江口秀丽的港城风貌,在方维的笔下,如画般呈现:两岸春花盛放,水碧胜苔,波平如镜,天光云影共舞的江面上,小艇、帆樯进出频繁,生机勃勃;水上人家的歌声和笛声交织,悦耳动人。

与方维之作不同,读者都很熟悉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其诗意所包含的哲理,此处不需多说,为方便比较,现把诗文引出。其一如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此首的第二句,与方维七律的尾句完全相同。

朱作其二如下: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此首头两句江边春水、艨艟巨舰的拟象,也与方维《江口归帆》前两联春江春水、一棹片帆的景象,密切相关,可谓大同小异。

朱诗优劣有人评

如果说朱作其二的拟象颇类方维之作,已让人疑心重重的话,后起的朱熹竟能匠心独运地写出“天光云影共徘徊”之句,更令人拍案惊奇,世间真有这么巧的“偶合”?

这里有必要请出对宋诗和朱熹诗作都有很深入研究的钱钟书先生,看看他笔下的朱熹是怎样一个诗人。

钱钟书的《宋诗选注》开了宋诗研究的一代新风。1958年9月第1版后,受到海内外读者的高度关注。此书共收了80位宋朝诗人的作品,朱熹的诗一首也不收。

原因何在?钱先生论诗,尤其看重诗歌艺术独特的审美价值。受“理学”或“道学”兴盛影响而普遍流播的说理诗,他视之为宋诗的一大缺陷。说理诗的代表人物朱熹,自然难以入选。

更重要的是,钱钟书眼中的朱熹,诗艺不高。这位擅长细致入微艺术分析的鉴赏家,在他的《谈艺录》中,对朱熹诗作有如此评论:“晚作尤粗率,早作虽修洁,而模拟之迹太著。”钱钟书之评,应该说给读者提供了看待朱熹诗作的新角度,大可不必把一个理学大家同时也当作诗坛高手。

其实,朱熹曾在一首七绝中向朋友老实“招供”:

我穷初不为能诗,笑杀吹竽滥得痴。

莫向人前浪分雪,世间真伪有谁知。

他还自注其诗,解释道:自己虽不能诗,以前却得过名臣胡铨的推荐,平生侥幸多类此。此事发生在乾道六年(1170年),工部侍郎胡铨向宋孝宗推荐朱熹能写诗,宋史有记载。朱熹以滥竽充数来形容自己的诗艺,固有自谦和诙谐的成分,但也表明他对自己的诗作水平,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有心借句莆田近

分析朱熹《观书有感二首》的写作手法,可找到线索。此作并非触景生情之作。作者显然是先有了自己的理趣主旨,再取景拟象,加以体现。诗的主旨部分,作为一个大理学家,是他强项;但诗的拟象部分,却是他作为诗人的弱项。所以,遇到方维的写景之句,正适合自己要表现的主旨,见猎心喜,顺手牵羊,借为己用,大有可能。

严谨的理学大家,未必是灵动的风光写手。朱熹平素爱吟诗,却常担心学诗妨碍义理,曾说过“顷以多言害道,绝不作诗”。或许这种矛盾妨碍了他诗艺的精进。

方维虽在封州做官,原籍却在福建莆田,称得上是朱熹的福建老乡。朱熹从出生到成长都在福建,包括尤溪县等好几个地方,离莆田都不算太远。方维又喜写诗,封川县志称“封形胜悉经品题,吟咏日富,即今老稚对客谈景致,皆能诵方太守诗”。方维把自己的诗作寄与同乡分享,自是人之常情。方维诗作在莆田及周边地方流传之际,朱熹读过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有关资料表明,朱熹对莆田非常熟悉。如今福建莆田澄渚村小学门外,屹立着两块大型石刻,是朱熹所留的“耕云”“钓月”书迹;在村中的亭子里,也有朱熹留下的“溪山第一”亭额。

莆田自隋唐以来,一直是全国的科举大县,出过大批的进士,朱熹对此盛况很感兴趣,曾作实地考察,还说过“莆多人物,以文献名邦著”。此事据说在明代黄仲昭的《八闽通志》中有明确的记载。

顺便提一下,方维是政和二年(1112年)以特奏名的方式成为进士的,与他同年的进士还有另外29位出自莆田,可见莆田科举之盛。难怪浏览广东通志的职官志时,在宋明元清各级官员的籍贯一栏,会经常看到莆田。

诗坛借句寻常见

平心而论,朱熹借助或化用方维诗句之景,抒发自家的主旨,在提炼和剪裁方面下过工夫,两者的结合还是较为成功的,故能成为名作。南宋末年,谢枋得整理增删刘克庄所编辑的《千家诗》,已收进了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可谓宋人选宋诗,这表明朱熹此作的流传很悠久。自此以后到今出版的各种宋诗选本,大多都收了朱熹此作。

远在明清时期,封川本地士子对方维的《江口归帆》等本地八景诗,多有和作,传下来的也不少,但因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已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有很大权威,他们虽知“天光云影共徘徊”之句出自方维,却不敢质疑朱熹,是可以理解的。

而方维的部分诗作走进专业读者的视野,实有赖于近年才由北京大学编撰的《全宋诗》和中山大学编撰的《全粤诗》。朱熹此作借用方维诗句的真相,长期鲜为人知,事出有因。

化用前人诗,化用其句意者有之,直接用其原句者亦有之,本是诗坛常见现象,用得好,甚至可比为诗歌创作的一大“活水”,为诗文增色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之搭配,现代读者公推是佳偶天成。前句出自李贺的七言古风《金铜仙人辞汉歌》,饱含古今兴亡之感,作者写来特别痛切;后句则由熟读李贺的毛泽东写在人民解放军渡江占领南京之际,充满新中国即将诞生的豪迈;一抑一扬之间,境界焕然一新。李贺这句诗自唐宋以来,就一直颇受诗话作者的赞叹,经现代名人采用,又添新魅力,愈加出名。

方维的声誉原本仅限于古封开一隅,在其他地方可谓默默无闻,但他的诗句因朱熹的借用而扬名千古,应是他的“运气”。对朱熹而言,借用同乡的妙句,为后人留下两首不错的绝句,应不影响他作为理学大家的形象。

方维向杜牧偷师学艺

方维的《江口归帆》也有化用晚唐杰出诗人杜牧七律《西江怀古》的迹象。杜牧所写的西江是长江,其作如下: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可见,方维的“蓬窗斜倚歌明月,铁笛横吹弄落梅”,句式和用字都有杜作颈联的影响。而杜作的第二句形容长江平静时如“镜光”,大概也启发了方维写出“天光云影共徘徊”之句,来表现贺江的柔美。比较还显示,两作的意境和风格完全不同;方维的诗里没有任何古人典故,全用白描,晓畅明快,犹如一幅有山水人物的风情画,难怪封川县志说他的诗,老稚皆能诵。

直接借用前人诗句,虽是诗坛惯例,但读者也有兴趣知道所借句子的出处。所以,我们做了些史料挖掘的尝试,揭开这则埋没近千年的诗坛掌故,希望有益于谈艺,有助于诗歌欣赏。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作者:谭建生 董伟林 何广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