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老人手绘记忆中的北京

2016-06-22 07:55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30载创作千余幅画作,还原旧时的城门楼、老车站

一支笔、一张纸,伏案在“一头沉”的书桌上,不参考任何资料,全凭记忆,东城区前门街道赵锡山老人,30载“笔耕不辍”手绘记忆中的北京城。

35
前门街道的赵锡山老人讲解自己手绘的东南角楼。

 

36
赵锡山老人手绘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正阳门及周边景观图。

 

6月21日,笔者来到赵锡山老人家中,老爷子脸色红润、中气十足,一点儿也不像年逾古稀之人。赵老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942年出生在大施兴胡同(现施兴胡同),如今74年过去了,老人还住在老房子里,生于斯长于斯,对于前门地区的过往,老人太熟悉了。“我小学是在草厂二条附近的新明小学读的,初高中都在西单六部口的北京31中,和平门、绒线胡同、西长安街,见天儿上学路过,过往的记忆像电影胶片一样,历历在目。”老人说。

赵老爷子小时候就喜欢绘画,1962年高考时,一心想报考当时位于帅府园的中央美术学院,但正赶上困难时期,学校不招生,无奈只得报考他校。上班期间,老爷子一得闲暇就画工笔画,真正潜心绘画是在退休之后。“我画的都是我亲眼看到的。”秉持这样的原则,老爷子“随心所欲、真实创作”。

这几天,老爷子正在手绘上世纪50年代“北京中轴线全图”,他从书橱上拿下画纸,“这是钟楼、鼓楼、地安门、故宫、天安门、正阳门、前门五牌楼。”赵老兴趣盎然地介绍这幅未完成之作,“大约还有10天,我就能画到永定门了。”

凭借儿时的记忆,老人画出了当时的城墙、门洞、有轨电车。“这路电车,当年到了天安门往东拐。”对于过往,赵老如数家珍,“老北京内城有九个城门楼子,正阳门城楼是最宏大的,它与其他城门楼不一样,朝南一面有十根柱子,崇文门是八根柱子。”笔者凑近数一数“1、2、3……10”一根不差。

赵老往这幅画作上方指了指,“你看,天安门是歇山顶,直上直下,到屋檐处有拐角;故宫午门是庑殿顶,像个大斜坡。”40年没有去过故宫了,老爷子连歇山顶和庑殿顶这样专业的建筑细节都记在心里。他说:“这样的称呼我也是在书本上看到的,我画的时候全凭记忆,不参考老照片、老资料。”据史料上记载,在古代,歇山顶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庑殿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形制,这种建筑形式常用于宫殿、坛庙一类皇家建筑,是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最常采用的形式。

看过近日佳作,老爷子拿出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的都是八开纸大小的画作,有百十来幅。张张都是“老北京暖暖的记忆”——人民型客运机车、老北京东站、老北京西站(货运站)、前门大街、鲜鱼口、珠市口、永定门、西直门、西北角楼、东南角楼……老爷子拿出其中一张图告诉笔者:“这是珠市口,管交通的警察没地儿站,就建了这么一个立柱,调节指示信号灯,要爬到水泥柱上去。”这是笔者闻所未闻的历史。

绘画技法上,赵老喜欢先涂色后勾边。他把中国画中的工笔画与西方的油画相结合,“我喜欢工笔画纤细的轮廓、油画明暗对比的真实感。”总之一句话,“我画的东西要像真的!”尽可能真实还原记忆中的北京城,是赵老不懈的追求。

30载“笔耕不辍”,赵老手绘作品千余幅,小到手掌大小的“迷你画作”,大到五米长的“巨幅画作”,老爷子的作品种类多样、张张鲜亮。

曾经,前门街道给他办过展览,大大小小的展示,“吸粉”不少。几位固定“铁粉”,今年都张罗着帮助赵老办大展。老人自己则希望能将作品做成一本画册,“如果够标准,我愿意奉送给博物馆。”老爷子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报纸上或微信公众号中开一个专栏“画说老北京”,展示自己画作的同时,写一写老北京城的故事。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洪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