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人士如何“看”见文物

2016-06-20 08:48 中国文化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视障人士如何“看”见文物

计若冲

6月11日,笔者作为志愿者照例来到位于北京鼓楼西大街寿明寺的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盲人心目影院。听电影之前,早早前来的盲人朋友正在学习太极拳,老师细心指导他们用手触摸动作来感受和模仿,真是高难度的教学。

而更有难度的是,如何让盲人朋友“看”得见文物。当天,讲电影的志愿者来自拜耳公司,她们带来3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该片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影工作室与杭州一家文化创意公司制作出品,曾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其内容是介绍关于青铜器、陶瓷、钟表、木器和古画等故宫珍贵文物的修复过程。借助这一纪录片,两位志愿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讲故事”,为盲人朋友展现了一个别样的文物世界。

笔者悉心观察,对视障人士讲述文物纪录片和讲故事片不同,在作品本身已经存在的旁白中,还要插空仔细描述画面的内容,这确实很有难度——不但要求讲述者事先学习很多文物修复知识做好功课,最重要的是根据这一特殊人群的欣赏水平与审美特点,以他们能真正听得懂、听得透的表达来沟通交流。盲人朋友武先生说,这样去听纪录片比很多展览现场的文物讲解效果要好,听了更清楚文物的历史渊源和具体样子。还有几位视障人士表示,希望能有更多机会“看”到文物。

保障残疾人的文化权益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对视障人士等来说,当前,文物等文化知识普及存在诸多现实问题。科普、文化场馆专门推出面向视障人士等残疾人群体特色服务的还不多,已有服务多限于设置盲道、专人引导等方便出行的举措,增强感官方面刺激接收信息的特殊讲解服务缺失。视障人士对外界的了解主要依赖听觉和触觉,如何让视障人士一边聆听讲解,一边切身感受文物而“看”得见文物,更好地保障广大残障群体的文化权益,是一项值得好好研究的大课题。上述志愿者的服务实践,不失为有借鉴价值的积极探索之举。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  作者:计若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