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培训双向推进马头琴变革实验

2016-06-16 09:09 北京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演出培训双向推进马头琴变革实验

   

马头琴在800多年前已经流传民间,去年亮相《中国好歌曲》的杭盖乐队和在《我是歌手》中出现的哈雅乐团都有马头琴元素。古老的乐器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引起了社会对于民乐的关注。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马头琴的改变不仅仅来自跨界融合,其自身的变革实验也从未停止。

培训热  演出冷

有数据统计,2014年,古筝考级人数首超小提琴。事实上,自2010年起,钢琴考级人数就在逐渐下滑,而古筝等乐器的考级人数逐年升高。中国民乐也陷入了一个繁荣与萧条并存的怪圈,一方面民间学习热情高涨,另一方面演出市场表现萧条。

上一年度,各类型演唱会的场地高达1300场左右,实现票房收入数十亿元。而民乐演出方面,去年中央民族乐团演出场次30余场,上海民族乐团约20场,北京民族乐团于去年10月20日成立,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演出17场,这样的体量无法与流行音乐演唱会相提并论。一边是流行音乐争抢年轻市场,一边是西洋音乐独霸古典舞台。“民族音乐不能成为过去的文化,应该与时俱进。作为当代民族乐演奏者,有责任把民族音乐创新演变成时代能够接受、大众能够喜爱、市场票房能够追捧的多样化民族音乐表演形式。”一位民族乐团业内人士这样表示。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殿英表示,虽然近十年来民乐普及度急速上升,但艺考的催生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大众普遍对于民乐的认知还是来自新年音乐会,而假期一结束,对民乐的关注也就淡了。

多年运营马头琴演出的洪旭公司总经理杨旭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马头琴自从被联合国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有一大批蒙古族乐手或成为“北漂”或远赴国外,经过近20年无形中的市场培育,目前马头琴已然成为少数民族乐器中普及最广的乐器、影响面最大的一个,“但仍然小众,仍然通常在演出市场中占比不大,尽管我们做了很多推广和宣传,能坐下来听的观众还是不多,可显然已经比20年前好太多了。” 杨旭梅说。

革新演奏  市场实验

在民乐领域,传承与创新一直是一对矛盾组合体。著名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在65年的从艺生涯中,数次革新马头琴制作工艺,统一演奏法;并于1986年成立了世界首个马头琴乐团野马,结束了马头琴自诞生以来只能独奏的历史。

“马头琴一直是独奏,两把琴都拉不到一块去。”一位马头琴学习者说。而齐·宝利高对马头琴的改变与统一,让乐团表演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并打破了马头琴的民族和地域局限。如今,齐·宝力高有5万多名弟子遍布世界各地。

“从独奏变成合奏是历史趋势,将来会成为演出的趋势,也会在合奏中保留蒙古族原汁原味的艺术形式,也借鉴其他的艺术形式,比如演奏方式、乐队组合排列等都在创新和尝试,尝试的衡量标准就是市场反应。” 杨旭梅说。

马头琴是一种包容性相当强的乐器,演出的创新由此有了更大可能,马头琴可以和西洋的、流行的甚至原生态的音乐无缝对接。

“传统的马头琴音质和音色不清晰、不标准,共鸣箱振动力弱、音域音量小,这些制约了马头琴艺术的发展。”齐·宝利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因此,他尝试把音鼓的皮改为木面,经过改造的马头琴音质音色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极具穿透力。同时,传统马头琴以独奏为主,不同蒙古族部落的人演奏马头琴的方法也都不一样。在总结各地马头琴演奏技法的基础上,他吸取了西方小提琴的演奏技巧,统一了其弓法和指法,方便了马头琴的推广与教学,虽然演奏法相同,因个性不同每个学生仍然可以呈现不同的演奏风格。

不难发现,在世界音乐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的小提琴一直在启发国内马头琴的创新。“要像欧洲小提琴完备的教育系统一样,使那些喜爱马头琴的孩子能从正规学校学到最纯粹的马头琴。”齐·宝力高在锡林郭勒成立了国际马头琴学院,经过五年的发展,学院从最初的30名学生发展为如今的上万人。“40多年前,就我一个人拉马头琴,现在马头琴演奏者有3万多人。”齐·宝力高说。而演出与教学的双线发展,也让古老民乐找到了新的市场增长点。

北京商报记者 姜琳琳 傅玛丽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