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上影节论坛 李安刷屏朋友圈

2016-06-14 16:26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金句安心 出席上影节论坛 李安刷屏朋友圈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 昨天的朋友圈被电影导演李安刷屏。昨日(6月13日),李安参加由腾讯娱乐主办的上海电影节《票房即将超美国,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为主题的论坛。

李安就中国电影现状和中美电影差别等方面发表看法,许多影迷和观众纷纷“围观”并在朋友圈刷屏李安的金句。很多业内人士应景评价,李安这是在为火热的中国电影市场下场降温雨。

为什么大家都希望 听到李安的答案?

我是一个老实人,好像大家就会被我吸引。所以对我这种人来讲,诚信、正心、讲实话是很重要的。

我不是大家肚子里的蛔虫,我真的不晓得。我是一个蛮通俗的人,我关心的议题和我想做的事情,会打动很多人。所以我心里的准则是做我想做的事情。但是有的时候我懂了,别人不懂,不行。希望大家了解我的思路和文法不通的地方。你如果去想象别人爱听什么,然后继续揣测,你常常会猜错。如果我们往肚子里面很诚恳地挖,大家不了解,不欣赏,但是你自己也觉得很踏实,所以没有什么得失之心。

我这个人的命也蛮好的,我做了我最想做的事情。有的人个性比较孤,他最想的事情大家却臭他,他还是要坚持做。有的人天生知道别人喜欢什么,比如说喜剧演员知道笑点在什么地方,节奏是怎样的,他一做,大家就会笑,而这个天分我就没有。

我是一个老实人,我扪心自问,好像大家就会被我吸引,其实就是这样的。所以对我这种人来讲,诚信、正心、讲实话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也承认自己有一些天分,我过去是不好意思承认,比较害羞一点,但是现在年纪也不小了,也不害羞了。

中国电影该如何讲故事?

通过故事的假象,在黑黑的屋子里面和大家做默默的沟通,这对我来讲才是最真诚可贵的,我觉得电影也是这样。

中国电影这么多,不晓得从何说起。其实我只是知道怎么讲自己的故事。我学戏剧出身,对于一个素材里面怎么利用戏剧的冲突性,都是跟我生活里有关系的,是有感而发。故事对我来讲只是一个载体、结构。

就像我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面讲的一样,最后剪起来是空的,但是没有一个故事作为想象的结构和载体,那么本身的事件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故事说穿了就是由开始到中间怎么转折,怎么起,怎么承,以西方来讲它的转会多几下,中间一段会引人入胜。经过这个过程,道理会越辨越明,或者也可以越辨越模糊,最后把它结尾。

我个人觉得故事没有什么,只是一个假象。你想跟观众心心相印,是通过情节、音乐、笑、哭,或者用情感的起伏带着大家走的。不管是怎么样的旅程,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怎么交给观众看,观众看了以后怎么去做想象,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一直觉得讲故事好像工作一样,它是一个技术,我们说艺术,毕竟还是一个术。

人生找不到什么答案,道可道非常道。如果你一定要讲出一个所以然的话,可以娱乐大家而且有启发,那就需要一个故事。我个人是把它当做工作来做,其实是蛮呆板的事情。你通过故事的假象,在黑黑的屋子里面和大家做默默的沟通,这对我来讲才是最真诚可贵的,我觉得电影也是这样。

青年电影人该如何快速成长?

我36岁才开张,是很晚熟的一个人。现在回想起来,我蛮感恩自己漫长的幼稚期。我觉得要鼓励你们不要太急功近利,很多事情不是一下就可以成功的。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他们长得太快。不是说压抑他们,而是说你不要去揠苗助长。

我觉得成长是很自然的事情,年轻的导演也是如此。给他一个时间自然发生,给我们自己一个健康的环境,晚熟没有什么不好,不要太急。

在中国,电影是一个朝阳行业,现在有一种新鲜感,热钱也进来了,大家求知的欲望这么高,我希望这是一个开始,而不是高峰。那么年轻人怎么接棒和继续发展呢?

因为我是36岁才开张,是很晚熟的一个人。现在回想起来,我蛮感恩自己漫长的幼稚期。一个东西能够感人,能够成熟,能够成立的时候,本身就具有一股自然的力量。生长本身是需要孕育的,不管是环境孕育,还是年轻人准许自己被孕育,我觉得都要鼓励你们不要太急功近利,很多事情不是一下就可以成功的。

用同样的话大家互勉。现在医药很发达,我们都可以活这么长,急什么呢。我现在61岁,我看我爸爸61岁的时候什么都知道,其实他也是唬人的。我现在摸摸良心,我还是小孩,所以我们七八十岁还可以学习和工作,时间还很长。我儿子也想做演员,我说你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要着急。

现在市场好,大家有浮躁的感觉,争相想出头,我觉得这样的话对幼苗来讲有揠苗助长的影响。电影资源分配不平均。香港和台湾都经过这个路子,我希望大家不要循环,不要像港台一样,走向恶性循环,不能去抢明星,抢资源。

中美电影行业差别大吗?    

东方民族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和情怀、逻辑,这还没有变成普及的世界语言。当这个东西建立起来以后,才可以到外面跟大家分享。

美国的电影吃遍全世界,我们人多嘛,当然会超越它。而美国他们不光是票房,还有文化背景。我们很崇拜美国电影,包括他们的明星、文化、想法、内容、生活方式,尤其是他们的流行文化,力量非常强大,年轻人一碰到,就会跟着它走。这个力道是什么东西,我们要琢磨出来。我们的工业“虚心一点”,我们都是成年人了,但是可以假装自己是年轻人,给自己鼓励一下。我觉得美国的文化、作业方式确实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虽然有时候我觉得他们也非常僵化,建立起来一个制度,不知道拿它有什么办法。

我在美国做片子和做国产片最大的不同是,国产片什么都要下去做。做好莱坞的时候,做任何的细节是在享受和学习,它一个调光或者做任何技术的人,都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后面,器材都是一样,硬体都是一样,但是软体和经验,它的品位、文化背景,这个音真的这么调一下就会让你感受到做电影的乐趣,电影不光是逗你笑或逗你哭,而是很扎实的。

我觉得美国的产生是自然的,现在你突然有一个“超英赶美”的目标在前面,比如说上海菜细火慢炖出不来变成了速食面。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回收人家的东西。你赶快看了现成的东西然后用中国的方式讲一遍,但是我们要跟国际接轨,必须要赶上,至少跟它做的一样强。

向长远说,我心里觉得更重要的是美国人领导话语权,但讲久了也挺烦的。年轻人看的美国编剧书都是这么一套,你看一本,看十本,你看到第四本就会了,就可以把中国的东西上去凑一凑。我觉得短期内,这个会成功。长期来讲,我觉得中国文化比美国悠久很多,现在我们需要现代化。当然英美主导了好几百年,你必须要赶上去跟他们齐头并进,先在这个阶段把术业、手法、世界上共同的电影语言要学好,这是基本功。

我讲一句语重心长的话,因为我在台湾成长的,两岸三地的文化中间有断过,我觉得我有责任把中间这一段连接起来。我们东方民族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和情怀、逻辑,这个还没有变成普及的世界语言。当这个东西建立起来以后,才可以到外面跟大家分享。我觉得不要去用掠夺市场的概念去做,而是能给这个世界提供什么东西。

中西方电影 能融合和交流吗?    

我一直不是刻意地追求,我本来是在台湾长大然后到美国生活,这都是我身边的事情。我的成长中是非常中式的教育,比较保守,是天地合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

到美国以后,我发觉自己真正的天分是西方的戏剧,冲突强,怎么样好看,我在这方面也是有天分。所以中西方的冲击在我身上发生了。我不会说为东西方交流来拍片,因为我的内在就是东西方,我觉得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一个人,信手拈来。

但是我的本性是很东方式的,我只能这么讲。至于文化交流的东西,真的是太容易,就是说把故事安排好,元素排好以后本身就是中西交流的东西,它的爆发、冲突、如何收尾、做怎样的表态都是自然发生的,其实对我来讲是很简单、很自然的一件事。

人最重要的是面对自己,不管你面对几亿观众,最后大家还是扪心自问,个人点滴在心头的那点东西是什么。包括我跟艺术、跟商业都搭到边,也不是我提前计划好的。

整理/记者 田婉婷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