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6月7日),北京高考语文作文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让许多人感到意外。老腔对于有些考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于《北京晚报》的忠实读者来说则不然,华阴老腔曾多次出现在《北京晚报》的报道中,2012年8月25日,《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刊发了记者孙小宁的特稿《黄河边的老腔》,以七个版面的大篇幅描绘了华阴老腔和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在今年3月10日、11日,《北京晚报》刊发记者成长的特稿《探秘华阴老腔》,再次对老腔给予关注。相信看过上述报道的考生,面对这一作文题或可从容应对。
北京晚报记者昨天也就老腔入选高考作文题这一话题采访了老腔艺人张喜民、歌手谭维维和民俗专家王智,让这三位最懂老腔的人来聊聊,如果他们是考生,该如何写下这篇文章。
老腔艺人张喜民
老腔的震撼来自原汁原味
昨天上午,北京高考作文题披露之后,北京晚报记者第一时间拨通华阴老腔国家级传承人张喜民的电话。他对老腔被选入北京高考作文还不知情,当听了记者念完作文题目后,他立即表示:“很高兴,这对老腔是一种肯定。”
张喜民告诉记者,老腔最大的特点是“很自然,很得气”,“唱起来很自如,动作很随意,每次唱出来都不一样,自己找感觉。”
对于老腔的“震撼”,张喜民的解读是,老腔唱起来慷慨激昂,富有沧桑感,一方面源于他们的唱腔始终保持原汁原味,没有太多的改动和加工,另一方面因为老腔是真正的原生态艺术,是从华阴农民世代的劳动生活中来。
张喜民表示,今年老腔上了春晚,又进了高考作文,在全国有了很大影响,目前他最大的希望是能有更多年轻人来学习老腔,传承老腔艺术。
歌手谭维维
老腔的鲜活与真诚值得我们反思
自从去年在《中国之星》舞台上与张喜民等老腔艺人合作《给你一点颜色》后(上图),谭维维就与老腔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合作后来还延续到了央视春晚的舞台上。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老腔艺术,谭维维在上春晚之前还专程前往陕西华阴双泉村实地采风,体验生活。昨天当得知老腔成为北京高考作文题,谭维维激动地表示:“很吃惊,很高兴,这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因为老腔无论从音乐性、艺术性,还是骨血里的气势,都能让学生进行很多发散。”
但她也为考生捏了一把汗:“老腔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其作品中反映了很多人文、历史、文化的内涵,如果考生对老腔一点都不了解,很难在作文中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
如果谭维维是北京高考考生,该如何写下这篇作文?谭维维是这样下笔的:“作文的开头,我可能会以一个老艺人的一天开始,他面朝黄土背朝天,炙热的太阳烤在他的背上,他从事最习以为常的劳作,然后就‘伙计们抄家伙’,和乡亲们一起演唱,用的就是身边的板凳、锄头,太有画面感了!就从这个画面开始慢慢写起来。”
至于作文的主题,谭维维认为,老腔艺术触动了自己对生活深刻的思考:“为什么我们当下不能那么鲜活地去生存?为什么我们更愿意虚伪面对彼此,而不是真诚面对对方?像老腔艺人那种真实,在当今的社会中是多么可贵,而我们现在生活却更多的是背离这些,这些都特别值得我们叩问和反思。”
民俗专家王智
老腔入题引导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是多年来研究老腔的民俗专家,当他从记者这里得知老腔入选北京高考作文题后,第一反应是:“有种震撼的感觉,我认为老腔出现在高考题里,比上话剧、上春晚更能引起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
王智表示,如果让他来写这篇作文,他会更侧重老腔艺术的真实感。“老腔的乐器、唱腔、剧本和表演方式,都是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直观表现,表达了他们慷慨激昂、乐观豪迈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因为真实,所以震撼。”
但王智也认为,这个作文题对于北京的高考考生来说确实有些偏、有些生疏。“老腔是陕西17个濒危剧种中最小的剧种,很多陕西人都不太能分清老腔与秦腔、碗碗腔的区别,大多数人是通过话剧、电视看到的老腔,但这远远不是真正的老腔,他们未必了解老腔的内涵,不知道老腔来源于皮影戏,甚至听不懂其中的一些方言。”
王智还提到,作文题以陈忠实的散文《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为引子,可能会给考生带来一种误导,以为老腔是白鹿原上的剧种。“这篇文章其实说的是话剧《白鹿原》的舞台上奏响了老腔,老腔仅存在于华阴市很小的一片地方,真正的白鹿原上是没有老腔的。”
尽管如此,王智表示自己作为研究老腔艺术的从业者,看到老腔进入高考试题,还是有一种欣慰的感觉。“这个试题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方向性的引导,引导现在的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而且视野不局限于本地域,还要以更开放的眼光去了解关注其他地区。考题虽然有些难,但更能考验出考生的应变能力和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