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发生·发声”为主题的2016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季正式启动,率先登场的则是正式挂牌“研究生院”的376名2016届博士、硕士研究生的1200余件毕业作品。汇集了国油版雕、壁画、实验艺术、设计、摄影、影像等不同媒介作品的整体亮相,也意在集体“发声”,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业内检验,呈现艺术新生态。
几年之前,毕业生作品给大家留下的印象都是“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本科”。今年,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则表示,“这可能跟早些年扩大招生的因素有关。但从近两年开始,逐步反转过来了,整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这一点大家也形成了一个共识”。
苏新平
融入科技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苏新平介绍,与往届的毕业展相比,近年来央美毕业展在专业属性上不断淡化,更多呈现出跨界的实验性。“比如版画系的同学,还要尝试国油雕壁这些传统专业,甚至融入今天的物理、科技等高精尖技术。这是今天文化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新平表示。
那么,如何判断一件优秀的毕业创作?苏新平认为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的“完成度”。“看一件作品是不是完整,不光指它面面俱到,画了很多,还包括作品里的人文学养。”二是作品的“独特性”。“其实从艺术史的角度讲,作品能否留下来或者在艺术史上被书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独特的东西。独特既是思想的独特角度,也有语言的方式方法的合理体现,这是非常核心的。”
徐小鼎
导师的展览激发对手制书的兴趣
博士生徐小鼎的毕业作品是一件名为《蝴蝶》的艺术家手制书,而他的指导导师正是一直倡导艺术家手制书概念、并且策展了两届艺术家手制书展览的著名艺术家徐冰。徐小鼎称,自己在看过第一届艺术家手制书展览之后,开始对手制书产生了兴趣,于是动手制作了这本讲述自然界和人类对于对称喜好的手制书。
徐小鼎的作品展出期间,不少观展的同学都猜出《蝴蝶》是徐冰的学生作品,而徐小鼎并不讳言徐冰对自己艺术创作的影响。徐小鼎称,“老师话不多,却总是‘一针见血’,他的指导都是方法和思想层面的,也不会在材料和风格上有什么限制。”
虽然已经博士毕业,但是徐小鼎对于徐冰老师的两句话仍然印象深刻,“一句话就是‘艺术家的作品是最诚实的,它一定能反映人的一种状态’。另一句就是,‘好的艺术品一定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这正是艺术存在的理由’。”
提到近几年学生作品大多和老师作品风格类似的情况,徐小鼎也认为这“无可厚非”,“这就像师傅带徒弟,比如文艺复兴时期学生都是进入一个画家工作室学习,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他看来,毕业后各种社会实践、生活的磨炼和创作经验的积累,最终都会影响到艺术创作,而学生也会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
徐正月
贾樟柯引导我关注人和空间关系
实验艺术学院毕业生徐正月的影像《行人》引起了很多观众的注意,长达50米的“行人”从一个展厅的排风口,穿越展厅的墙角、栏杆等不经意的小角落,从另一个排风口走出,而缩小后的人像整齐划一行进的状态,让观众觉得整件作品都萌萌的。凑近一点观察,这些行进中的人身着不同的装束,他们中间有背着行囊的、有提着手袋的,也有牵着小孩的。徐正月告诉记者,影像中的人像是由她拍摄的,“他们都是经过我的身边的普通路人,我将这些行走的动态随机记录了下来”。
徐正月称,自己对于影像呈现的大小尺寸做了非常多的尝试,最终决定让他们和美术馆的空间发生关系,选择了一个看起来“非正常的展位,但又不经意间能让观众觉得有惊喜的一些小地方”,看完二层作品,再走到三层,会惊喜发现这些正在行走的小人又出现在身边。而这恰巧也打破了美术馆固有的展示空间,呈现一种“超现实”的效果,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与空间关系的隐喻。
徐正月称,自己一直对电影很有兴趣,本科学的是动画专业和实验电影,而研究生则读了实验艺术,“因为实验艺术还挺玩儿的开的。”值得一提的是,徐正月这件毕业作品的指导老师正是著名导演贾樟柯。提及老师对自己的影响时,徐正月表示,“这种影响时一种潜移默化的,长时间以来他都对人和空间的关系持续关注,而他的电影中也不乏对于人行为的关注,所以我的作品也会回归到人本身。”徐正月还透露,贾樟柯老师在看过这件作品之后也表示“很喜欢”。
刘洋
“吃油条的人”描绘生活细节
刘洋的研究生毕业作品《吃油条的人》借用了梵高名作《吃土豆的人》的构图,并对其中的人物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一对年老和夫妇、一对年轻夫妇,还有一个孩子,这刚好和我的家庭关系一致,但是在场景的设置上,这件作品更加贴近我的现实生活。”和梵高原作中阴郁幽暗的风格不同,刘洋在《吃油条的人》中描绘了自己家中的一个寻常早晨,女儿吃糖,爸爸呵斥,妈妈瞪着爸爸,奶奶边做针线活边瞟着儿子,而爷爷则是转过头一言不发。而颇具戏剧性的场景,也意在从现实生活的角度与梵高的作品进行对话。
刘洋称,导师刘小东对这张作品做了许多具体细致的指导,比如他提出,油条是很重要的道具,一定要让观者注意到油条的存在,而在造型、色彩、空间氛围的把握等细微之处,刘小东也给予了很多建议。“很感激刘小东老师对我的指导。”
作为一位著名的写实油画家,刘小东一直持续关注现实生活,注重表达当代人的生存状态,而这样的绘画风格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们。然而,艺术的世代传承中永远存在着一把双刃剑,学生的作品中,也会或多或少的带有老师的影子。
对于“你的作品和刘小东的作品有一定的相似度”这样的评价,刘洋坦然承认,但在他看来,绘画的历史悠久,没有哪位画家能做到绝对不受他人影响,“任何画家都是在前人的肩膀和影子里前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阅历的丰富,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以及尝试也会发生变化,这是艺术慢慢养成的道路。”
央美老师寄语
研究生的毕业创作,既要为走向职业实践积累能力,也要为深入学术研究打下基础。与本科毕业创作强调运用四年多的知识积累综合解决特定问题的要求不同,研究生毕业创作的要求是能运用已有理论甚至是自己总结与发展出来的观念或理论系统去进行创作,此时的创作过程本身将成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馈并反映于论文写作中的理论体系梳理和建构论证之中。
建筑学院 吕品晶
又是一年收获季。短短十数日的展览凝结着同学们多年的思考,呈现了同学们在整个学业阶段艺术探索过程的积累,这里也许是稳健扎实的成长,也许是面对各种冲击的困扰和犹疑……从中能够看到同学们都在积极的态度中勇敢追求,不仅敢于突破传统思维,而且敢于大胆尝试新的绘画语言。
造型学院壁画系 孙韬
中国画是修一世之作,研究三年学习知识这一世之中的瞬间,在三年中受导师施教,得其学识与画技,养成自我。这一自我可能是一世之作的起笔。
中国画学院 陈平
北京晨报记者 张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