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小鸟》是简单卖萌还是心机叵测?

2016-05-25 09:01 文汇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观众评价两极分化,影片是简单卖萌还是心机叵测——《愤怒的小鸟》靠“解读”撑票房

当索尼影业与芬兰ROVIO手游公司宣布拍摄《愤怒的小鸟》电影时,这款游戏的用户都将之视为大银幕上的抛物线狂飙。人们热衷探讨的议题包括:视听呈现、角色培养、用户体验、甚至贩卖不算太久的情怀。总之,一切都围绕从游戏到电影的单向转码展开。然而影片上映后人们发现,除了游戏与电影联姻,《愤怒的小鸟》有更具嚼头的话题——这究竟是部简单卖萌的低幼适龄动画片,还是心机叵测、暗线纵横的成人寓言?

豆瓣网上,该片平均分7.3,但近1.5万人打出的星级评判中,打5星的与2星以内的人数相仿;而在“虹膜”“电影山海经”等影评人、迷影人聚集地,10分制评判里,亮3分的有之,7分的也不少。众人给差评的理由无非是认定低幼路数、毫无营养,而给好评的解释也异常统一:信息量太大,值得深思。

国内上映5天,该片票房2.3亿元。在近期整体低迷的影市里,算是最有观众缘的一部。在北美和欧洲,它的起飞势头也不错,首周末3天分别获得3900万美元和4300万美元的票房。一部看似低幼的动画片何以吸引观众?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点破关键:“诗无达诂”才是《愤怒的小鸟》最好的宣传——不同受众可以见仁见智,作者与受众可以悖谬理解,甚至无论怎样阐释都不会失之偏颇。《愤怒的小鸟》正是印证了,不解读无票房。

成功的游戏改编电影,却不是成功的合家欢影片

身为当代流行文化里最发达的两个分支,电影与游戏的杂交越来越频繁。然而无论是单机闯关类游戏改编的《像素大战》《超级马里奥兄弟》,还是直接根据互动体验式游戏改编的《生化危机》《寂静岭》,都逃不过口碑与票房的双重厄运。在资深玩家们看来,游戏体验至上还是故事情节至上,这是游戏改编电影多年来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游戏与电影,两种媒介天然属性的差异,导向了用户与观众两种人群不同的观影需求。

就这点而言,《愤怒的小鸟》占了先天优势,改编者没有类似互动、沉浸的高科技烦恼。作为游戏,手机上的“小鸟”一句话就能讲完:它们靠弹弓射线打倒绿猪、抢回鸟蛋。抛物线与瞄准构成了游戏用户的绝大多数感受。剩下的,就是小鸟们飞行前无比聒噪的背景声。原始素材少,电影改编便游刃有余。只要把影片主角设定成鸟和猪,把游戏背景嵌套在电影故事里,再循着常规的欢乐正能量路数,严守“鸟是正义,猪是反派”的游戏大义,成片效果就不会出离想象。果然,电影的调性与游戏何其一致:在一个世外桃源般的鸟岛上,一群绿猪突然降临,单纯的小鸟们以礼相待,绿猪们却另有密谋。最终,原本不受群体待见的3只小鸟成了捍卫鸟蛋、打倒绿猪的小岛英雄。以游戏电影的眼光评判,《愤怒的小鸟》凭简单取胜。

但简单是把双刃剑。影评人铁任评价:“无厘头耍贱卖萌固然逗得小朋友前仰后合,但没啥新意的标准工业式改编,称不上一部成功的合家欢影片,更承担不起游戏开发者ROVIO成为下一个迪士尼的壮志雄心。”

花样百出的弦外之音,却不是可以复制的法则

从游戏到电影,该片的解读可以到此为止。但和《疯狂动物城》一样,《愤怒的小鸟》竟也承载着影射现实的意味。

欧美网民在社交空间炸开了锅:安逸的鸟岛上大家为什么不愿生育? 那只不到最后不出手的“正义使者”又为什么是头鹰? 许多问号串联起来,一些欧美网民顿悟:原来,这是一则暗喻,它折射的情形与欧洲爆发的难民潮简直“如出一辙”。花样百出的弦外之音包括并不止于:人口负增长是欧洲长期难解的困境,那只母鸟像在讽刺某位欧洲政要,而永远口号大于行动的老鹰不正是美国国徽上的图案么。

不过,也有人不这样想。例如,美国的《福布斯》杂志就把反派的焦点牵引到欧洲人头上,其报道写道:“这故事其实是讽刺欧洲的‘殖民主义’,当年,欧洲人正是这样闯入了其他大陆,从那些原住民的手中掠夺土地。”在《福布斯》的观点里,6年前的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就做过如此设定。美国人还言之凿凿:“偷鸟蛋的情节,与当年英国殖民者登陆澳洲,然后抢走原住民孩子自己抚养的历史更为合拍。”

固然,每部电影都可以被当作有意识的症候符号来看待,但欧美卡通片被越来越频繁地摆进难以明言的诉求篮筐,也是不争的事实。不过,这套暗线叙事玩成套路了,也就无趣了。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  作者: 王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