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余件作品回顾吴休艺术一生

2016-05-22 11:22 京华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60余件作品回顾吴休艺术一生

近日,“意象心生——吴休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落下帷幕。这个展览不仅用60余件作品回顾了吴老的一生的创作脉络,同时也是美术界在其诞辰84周年之际,对他为中国美术界所做贡献的纪念。在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看来,吴休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身上有着诗人的气质与文采,并力求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参展作品

60余件回顾吴老艺术人生

本次展览共展出了吴休从上世纪50年代起至80年代以后创作的人物画、山水画及书法作品,既有50年代创作的《一窝十八个》、60年代创作的《负薪者》,也有70年代与韦江凡、周思聪合作的《毛主席去长辛店》、80年代后所创作的《幽谷晨曦》等。

吴休从小喜欢诗、书、画,从展出作品中即可以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他曾说,“只以千奇百怪的形式刺激人们的感官,最终将只是昙花一现的”。吴休认为,凡是“矫揉造作,故弄新奇,东施效颦,无病呻吟,不可能产生真正感人的艺术”。

开幕当天,展厅中吴休的照片下摆放了多束鲜花。2015年11月24日,一直身体不错的吴休先生骤然离世,让业内惋惜。

从艺经历

受长兄影响从小爱诗书画

在本次展览的画册中,收录了一篇吴休于上世纪90年代初写的《峥嵘岁月》,文中讲述了他的从艺经历。

和大部分艺术家一样,吴休热爱艺术也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1932年,吴休出生于四川,他有个爱画画的哥哥,“一次看他画画引起了我的兴趣,便仿照他画了一幅《月上柳梢头》,祖父和父亲看了以后颇为赞赏,这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对画画的兴趣更浓了”。吴休在文中说,长兄不仅是第一个影响他热爱画画的人,也让他从小养成了对诗词的爱好,“大哥还喜欢大声地朗诵诗词,听得遍数多了,我也能背得下来”。

后来,对吴休影响较大的是他的一位堂兄。这位兄长的年纪与吴休相差不多,“那时我们都上小学高年级,一段时间里我们每天中午都在一起临摹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把家中客厅里挂的卷轴画和家中所藏的珂罗版画册几乎都临摹遍了”。吴休在文中如是说,“堂兄的家庭经济情况比我好,伯父特意为他聘请了一位私人教师,我也跟着沾了光”。

1956年,吴休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承李可染、李苦禅、蒋兆和、叶浅予等诸先生;毕业后考入北京中国画院(现北京画院)为研究生,又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向吴镜汀、吴光宇、王雪涛、秦仲文等先生学习,积累了扎实的技法与人文底蕴,创作了大量佳作。

业内评价

他身上有着诗人气质与文采

上世纪70年代,王明明就认识了吴休,“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中国美术馆的北京市美术摄影展览办公室,他为人亲切、和善,温文尔雅”。

吴休的创作让王明明看到他深厚的修养,看到了他许多做在画外的“功夫”。“他勤于耕耘,对待艺术严肃思考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在王明明看来,吴休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身上有着诗人的气质与文采,并力求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的画抒情,他的诗言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清新豪迈”。王明明认为,艺术家不是单靠绘画技法而成就的,借由技法表现出的深厚修养、人文精神与高尚品格才是区分艺术大家与匠人的重要标准,“吴休用自己在诗、书、画、文多方面取得的艺术成就注解了这一点,他身上所具有的人文底蕴,也正是现在的画家最缺少的”。

知名画家史国良称吴休为“三哥”,“吴休先生是四川人,家乡人叫他三娃子,于是我们都喊他三哥”。在史国良的印象里,“三哥”不仅画画得好,而且擅长书法,又好读书,“我有时碰到什么不懂的典故就去问他,他一边解答问题,一边笑呵呵地叫我多读书,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大哥”。

责任编辑:刘睿盈(QS0002)  作者:易小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