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
关键词:电影《咖啡公社》、戛纳电影节开幕影片
已经两度开幕戛纳电影节的伍迪·艾伦,今年再次帮“这场法国人主办”的盛事揭幕,给足了这个“伍迪·艾伦脑残粉国”面子,不过伍迪·艾伦也是法国南部和巴黎的“脑残粉”,他在《魔力月光》里浓墨重彩地拍摄南法秀丽景色,而上一部在戛纳电影开幕的《午夜巴黎》,完完全全就是一曲“巴黎赞歌”。2002年,戛纳电影节的开幕片《好莱坞结局》里,他更是借角色之口,把自己捧成了法国人口中的“电影天才”。这种“双向脑残粉”的互捧关系,促成了伍迪·艾伦拿着第47部作品《咖啡公社》第14次驾临戛纳,可是他依然拒绝参加主竞赛单元,得不得奖永远跟他无关。
就像近十年来的“伍迪·艾伦电影”一样,《咖啡公社》依然是他拿手的几种“电影叙事元素”的混合体,也会在他过去几十年的作品中找到风格相似的前作。去年“谋杀策划”与“哲学结构”结合起来的《无理之人》,就有《赛末点》的影子。今年的《咖啡公社》则是“年代怀旧”与“犹太身份”的双重故事。在《午夜巴黎》里大玩穿越,重回巴黎20世纪初美好时代的伍迪·艾伦,这次带领观众游览了一番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盛行的“咖啡公社”时代,从纽约聚满了左派记者艺术家的爵士乐酒吧,到洛杉矶充斥明星名流的高档俱乐部,迷人的活跃气氛反射出伍迪·艾伦对那个时代深深的迷恋与怀旧。只可惜已经年届八十的伍迪·艾伦已经无法出演自己的电影,今年他的化身是杰西·艾森伯格饰演的年轻人鲍比,出身犹太人家庭的他,父母开首饰店,还有一个当了黑帮老大的哥哥,以及嫁给了左派分子的姐姐,投靠在洛杉矶做大明星经纪人的舅舅菲尔寻找出路。这一大帮子犹太家人担负起了电影大部分的笑料,而里面琐琐碎碎的对犹太人以及犹太文化的“自嘲”,则让人想起了《无线电时代》。
没有纠结的爱情故事怎能称得上是“伍迪·艾伦电影”呢?初到洛杉矶的鲍比在他舅舅的秘书瓦妮的带领下参观了比弗利山上的明星豪宅,好莱坞的豪华电影院,他却在小众咖啡馆的昏黄灯光下,爱上了这位年轻貌美脚踏实地的女秘书,在向她表达爱意时却得知其心已有所属。不过“坏景不长”,瓦妮的男友突然跟她分手,这也促使瓦妮跟鲍比迅速陷入爱河,可惜“好景不长”,就在鲍比因为对好莱坞的浮华感到厌倦,准备带瓦妮回到纽约结婚之时,瓦妮的前男友又杀了个回马枪……而这仅仅只是电影的前三分之一剧情。瓦妮经过纠结作出了最终选择,鲍比也因此回到了纽约家人身边,并且当起了黑帮哥哥开的俱乐部经理,电影呈现的“咖啡公社”时代风情也跟着转移到了当时的纽约。
虽说电影的主线是两位年轻人的爱情故事,不过伍迪·艾伦真正想要表达的却是周遭的社会风貌,为了达到这样的叙述效果,电影镜头时不时地会跟着伍迪·艾伦的画外音描述从两位主角身上移开,在好莱坞电影圈名人派对,或者纽约上流社会俱乐部里走一遭,就像文学小说常用的“荡开一笔”,伍迪·艾伦看似无用的“闲笔”,却是他真正着墨甚重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