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 继承与创新并重

2016-05-14 22:13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首届高峰论坛分论坛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的嘉宾合影 千龙网记者 王双 摄

千龙网北京5月14日讯(记者 王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良好的传承、弘扬、发展、革新?如何通过恢复和创新“诗书礼乐”国学教育体系,使网民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16年5月14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首届高峰论坛上,多位专家就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人文是什么?以文化人的“文”指的是什么?圣人观察人与社会的关系规律,选择诗书礼乐为教法,来改变天下人的行为习惯,向大同文明前进。“文”,乃诗书礼乐也。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秘书长,长春大学网络国学院院长、教授金海峰在以《诗书礼乐——为往圣继绝学》为题的讲话中强调,诗书礼乐是孔子教学的主体。通过对史料记载的梳理可以看出,孔子的文章,即指诗书礼乐,是以文化人的主体。想以文化人,就要以诗书礼乐引入当下的国学教育体系。诗是谈吐的训练,书是文笔的锤炼,礼士举止的修炼,乐视性情的冶炼,健康完备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在现代传播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

论坛嘉宾发言 千龙网记者 王双 摄

信息化社会,新兴的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空间,文化生态、文艺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文艺场域受到冲击,新型社会空间需要新的文艺场域形成。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副主任冉茂金认为,在这个信息社会大环境发展趋势之下,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要以传承为生、以创新为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又能够丰富网络空间的内容建设和价值观建设。故宫、国博等单位的数字化工程,都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每一代的文化都是包容开放的,有着很多的创新。传统文化要融入今天的工作形态和生活形态,就需要文化单位利用大数据等数字化的技术手段,以互联网思维构建数字工作平台集群的文化信息化道路。

中国电影乐团原艺术指导,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原副会长张殿英,以及音乐教育家、古琴艺术家,中国琴会副会长,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传承人杨青都从“乐”的方面指出,当下的艺术团体和教育体系中,“乐”并没有被很好地重视。张殿英认为民乐彰显着民族文化的个性,一度非常盛行和繁荣,但当下民乐的发展遇到一些问题,出现消解的现象。中国民乐已经走出国门,并受到欢迎,中国民乐工作者应该努力为民乐的继承和传播作出更多贡献。杨青则从《乐教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点出“当今社会已经不见‘乐教’”。杨青说,礼乐是并重的,乐在礼先,“乐教”在高校的课程设置是空白的,应该振兴“乐教”。

论坛嘉宾发言 千龙网记者 王双 摄

如何让中国书画艺术走遍世界的角落是中国画院的执行总监侯茜侯茜始终关心并一直在做的事情。她说,文化是传统的,但文化的传播方式是可以不传统的。她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用不传统的人推广传统的艺术;结合不传统的行业去推广传统的艺术;用不传统的语言去推广传统艺术,用互联网的思维和互联网的语言去传播传统艺术,;在不传统的地方推广传统的艺术。对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播,侯茜不喜欢用刻板严肃的传统传播方式,而是希望通过活泼、开放的交流形式,把展示中国书画艺术做成很酷的事情。

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参与论坛的其他嘉宾也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智华认为,诚信是在文化在网络化传播中最宝贵的品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梅兰芳纪念馆书记、副馆长刘祯认为,梅兰芳先生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传播,要进行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就既要是文化的承载着,也要是思想者、革新者;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单承彬表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更难得的是把提炼升华出的文化精髓导入孩子们身上,并生根发芽。

在这次论坛中,专家学者们的发言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发出使用“诗书礼乐”国学教育体系的倡议,提倡用中国文化的全面修养教育网民、化成天下,推动国家和民众自觉完成文化转型,倡导回归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匡正人心、敦化风俗、弘扬正能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张露汀(QC0001)  作者:王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