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怎么成功的

2016-05-06 15:30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大家小书”怎么成功的

从2002年至今颇受读者欢迎的“大家小书”,在出满100种后将开辟两个新系列——当代学者写作的大家小书之“当代”系列和从西方经典中遴选的大家小书之“译馆”系列。

什么是“大家小书”

这套颇受读者欢迎的“大家小书”是现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的韩敬群十几年前开发的图书,当时担任北京出版社文史编辑部副主任的他负责开拓文史类图书选题。他记得自己儿时读过许多“大家”写过的科普类的书,生动有趣,印象深刻,如历史学家吴于廑写的《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他带着这个想法去请教袁行霈,二人聊出了“大家小书”这个理念。

在袁行霈先生亲自撰写的大家小书总序中,他这样解释“大家小书”的概念,“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其中“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书的作者是大家,另一方面,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小书”的“小”是就其篇幅而言,长的十几万字,短的只有七八万字。

大家小书品种涉猎广泛,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佛教、社会学、语言学等多门学科。有的引导文学的欣赏,如夏承焘的《唐宋词欣赏》;有的介绍入门的路径,如顾颉刚的《中国史学入门》;有的传道授业解惑,如赵朴初的《佛教常识答问》;有的是一门学科的概述,如姜亮夫的《敦煌学概论》;有的是对学科历史的扫描,如刘叶秋的《历代笔记概述》;有的贯通科学与人文的界限,如竺可桢的《天道与人文》。

经过15年时间,大家小书目前完成了一百种,已经收录了周有光《常识》、叶嘉莹《名篇词例选说》、宁宗一《〈金瓶梅〉十二讲》、白化文《汉化佛教与佛寺》等现在已经卓然大家的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大家小书·当代”系列仍然主要依托大家小书的原编委,袁行霈、楼宇烈、程毅中、王宁、瞿林东、邓魁英、熊国桢、蒋绍愚、白化文诸先生,将主要挖掘1940年后出生的一批学者,如赵仁珪先生、葛晓音先生等。

北京出版集团人文社科图书事业部总经理安东告诉记者,“大家小书”之所以能成功,很大原因是因为在意版权的独家性,在已经出版的100本书中,版权书是绝对主体。“我们不愿意做成那种哪个出版社都出的书,所以一定有独家的版权,要是做成那种,这套书就毁了。”安东说,“我们不做跟风的事儿,不会看现在什么书卖得好就做什么书,我们更看重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

“其实这套书一直是由这群当代的学者在指导遴选篇目,甚至亲自写导读的,但编委的作品收入比较少,他们最大的顾虑就是活着的人被冠以‘大家’容易惹非议,有的学者说,大家小书作者多是我的老师辈,甚至师爷辈,把我和他们那样的大学者放在一起,不太合适。” 北京出版集团人文社科部常务副总编高立志补充说,大家小书,要体现大家,当然也有小一部分“公版书”。“但我们的公版书,要么是挖掘久未出版的,例如顾随《苏辛词说》、郑振铎《民族文化》;要么是提供一个特别的版本的,例如闻一多《唐诗杂论》,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我们修订了很多篇目;还有一种是我们有整理者版权的,例如陈永超老师整理的江绍原《民俗与迷信》、杜志勇老师辑校的罗庸《中国文学史导论》,这些都是从无到有的作品。”

“小书”质量一点不轻

即将推出的当代系列面临一个困难:向这批年过八旬的老学者约稿就是在和时间赛跑。“让这批老学者写新的作品困难会比较多。因为诸位先生的身体状况未必允许了,有的身体好,愿意写,也只能断断续续地写一些,这需要我们耐心等待。”高立志说大家小书当代系列只能慢慢来。

当代系列还面临另一尴尬,在已经出版的100本图书中里面的作者,如鲁迅、沈尹默、老舍、夏承焘、王力、赵朴初等虽然大名鼎鼎,是学科的泰斗,他们愿意实实在在地从事文化积累和普及的工作,而后来更年轻的学者因为考评体系的压力,做的社会科学的科普文章相对少,如何写、怎么写、是不是愿意写都成了问题。

“很多老一代学人讲课的时候,在艰深到浅白之间穿梭自如,他们中不少都有中学、甚至小学的讲课经历,所以这一代人会知道如何为社会上的普通人做文化普及,怎么说才能让大家都听得懂,怎么写才能打动人。”高立志认为,“共和国成立后培养的学人研究内容更为学科化,而且基本都在大学教学,有研究指标。”高立志举了个例子,老一代学人就没有此种负担,“比如王力先生,他不会担心我每年要完成多少课题,要评职称评教授。如果我们要求年轻学者写一些普及性的读物,那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额外的事情了,说白了,就只能靠情怀了。”

在将要推出的“大家小书·译馆”系列中,第一辑和第二辑各有10本书,其中不乏经典,如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和罗丹的《罗丹艺术论》等。“译馆”系列注重的首先是翻译的质量,如果是公版的西方经典一定要选择目前最好、最经典的译本。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 袁行霈在书的序言中解释:“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

不过在袁行霈看来,“小书”不小:“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袁行霈看来,编辑这套丛书,其中的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袁行霈这样说。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  作者:陈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