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香满梨园 致敬一代梅派大师

2016-05-03 16:26 法制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采访整理玖先生生平 致敬一代梅派大师 梅香满梨园

梅兰芳(中)指点梅葆玖(左)吊嗓

法制晚报讯(记者 寿鹏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子,京剧梅派艺术掌门人梅葆玖于4月25日11时4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 82岁。

《法制晚报》记者采访多位梅葆玖先生弟子,近距离了解这位传奇。

梅先生一生致力于传承和发展父亲创立的梅派艺术,培养了数十位弟子,可谓桃李满天下。除了悉心培养弟子,先生对于同行后辈也倾尽所能帮助、指导。

如今斯人已逝,但在众人眼中,先生一直还在,他的一言一行,都将深深影响着后人。

承父志

10岁随父学戏 对艺术有全方位认识

梅葆玖的一生,绕不开他的父亲梅兰芳。他的京剧造诣是得父亲真传,他为人处世的哲学,也深受父亲影响。

梅葆玖1934年3月29日生于上海,是梅兰芳与福芝芳最小的孩子,排行第九,也是唯一一位继承梅派艺术的。

梅葆玖10岁开始跟随父亲学艺,在学戏的同时,父亲梅兰芳也非常看重他的文化教育,认为“唱戏的没文化,也唱不好戏”。

对于梅葆玖来说,父亲对他的影响,不仅仅是京剧艺术。父亲学识渊博,精通英语、国画,舞也跳得好,培养了他对艺术全方位的认识。

每次梅兰芳从国外演出回来,还带回很多唱片,比如《蝴蝶夫人》、《卡门》等闻名于世的歌剧让他听,还经常带梅葆玖去听交响乐、看芭蕾、电影。

18岁与父同台 优秀品格受梅兰芳影响

在梅葆玖的记忆中,父亲生活勤俭,天热穿的汗衫破了他还穿。但是他对同仁很照顾,每年过年他必须给同仁发红包,让大家高高兴兴地过年。父亲为人宽厚正直,剧团的同仁永远不会因为在台上犯一个错就被斥责,或者被解雇。

在跟随父亲学戏过程中,还是孩子的梅葆玖有时调皮贪玩,有些地方学不好,开明的父亲从未动手打人,“他会跟你谈心,讲究以理服人。”

18岁,梅葆玖开始与父亲同台演出,“有一次跟父亲一同登台,我做错了个动作,台上父亲也未动声色,帮我圆了过去。唱完父子俩去吃消夜,父亲就问我为什么不按正确的做,我就说一时忘记了,父亲当场就起身给我做示范,又演了一遍正确的动作。”

为人师   教学认真无保留 不管多晚都能去请教

梅葆玖先生曾说“戏以人传”,因此培养弟子成为他承袭梅派的一个方式。他培养了李胜素、张馨月、张晶、董圆圆、田慧、谭娜、尚伟等梅派后学。

梅葆玖唯一的男旦弟子、梅派第三代传人胡文阁接受《法制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师父最大的心愿就是梅派的男旦艺术能够传承下去,胡文阁说他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继承师父的遗志。

2001年胡文阁(国家一级演员)拜梅葆玖先生为师,至今15年,师父对待自己就像儿子一样。胡文阁说,在这15年当中,无论是做人还是从艺,师父对自己都要求严格。

胡文阁说,他经常是半夜回来打扰师父,想起哪个唱腔、表演没有解决,不管多晚都开车回来问师父,师父也鼓励他这样。

徒弟李胜素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师父在指导他们排戏方面非常认真负责,很多出戏师父都是请他当年的合作者到剧院给徒弟一对一说戏,把梅派艺术原貌不动地传授给徒弟。“而且我每次演出的时候,老师都是提前到剧场架好机器给我录像”。

对弟子严格要求 尊重他人不盛气凌人

胡文阁回忆,有一次他和师父在国外演出,有一天要去吃早餐,他有点着急,只穿了便服,结果看到师父穿着西装革履坐在那里。

“当时师父就让我回去换衣服,我说这有什么,他说不可以,师父认为我们代表的是中国的艺术家,要让外国人感觉到中国人是非常懂礼貌、重礼节的。后来我回房间换了衣服。”

胡文阁说,生活中还有很多小事能体现师父的品德,也深深地影响了他。比如他经常开车进胡同来接师父出去进来,而胡同非常窄,又有很多车、很多人。“他始终不让我按喇叭,我一按喇叭他就跟我急,说你这样会打扰别人,不尊重别人。不要盛气凌人,这样太没修养了。他的胸怀境界,包容仁厚这种品德深深地影响了我。”

师徒间讲究平等 从不让徒弟帮拎箱子

徒弟姜亦珊(国家一级演员)2008年拜梅葆玖先生为师,拜师仪式上,徒弟鞠躬不下跪,也没有隆重的仪式。先生认为这是一种缘分,师徒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姜亦珊回忆每次跟师父出去演出,他从不让徒弟帮拎箱子,“师父说:不用管我,我是男的,你是女的,我怎么让你帮我拿。我拿得动一天就不能让你们伺候我。师父从来没给我们伺候他的机会,我心里觉得特别内疚。” 

姜亦珊说,跟着师父这些年,自己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做人方面:他对人从来没有贫富差别,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平民百姓,他的态度都是一样。

李胜素回忆,与师父最后见面是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两人同在文艺组,平时吃饭、开会都是她陪着师父。“他开会一次假都没请,每天六点多起床洗漱、吃饭、收拾,就怕耽误开会的时间。”

扬“梅”名    29岁接手梅剧团 对当今京剧界举足轻重

1961年梅兰芳去世,梅葆玖29岁,梅剧团的担子自然而然落在了梅葆玖身上。但到了1966年,梅葆玖的演艺事业被迫中断,直到十几年之后才重新登台,而此时他已过“不惑”。

梅葆玖一生不遗余力地传承和发展父亲创立的梅派艺术,就梅派艺术的弘扬来讲,梅葆玖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对当今的京剧界来说也是举足轻重。

梅葆玖常演剧目有《贵妃醉酒》、《玉堂春》、《二进宫》、《霸王别姬》、《洛神》、《西施》等,他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真韵美,表演端庄大方,扮相、演唱都近似其父。

中国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秦华生回忆梅先生时说:“他对艺术精益求精,同时他勇于创新,有着十足的开放精神。”

在保存其父亲梅派精髓的基础上,梅葆玖根据时代的变化,大胆做了创新与尝试。他曾录制过交响乐伴奏版《贵妃醉酒》,也曾把《太真外传》改编成《大唐贵妃》,这是梅葆玖自己所认可的京剧改良范本。该剧在原来《太真外传》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方歌剧、交响乐等元素。这些尝试既保留了梅派的韵味,又赋予传统艺术以现代感,轰动一时。

梅葆玖认为这是时代在前进,艺术也要往前走,那个年代父亲注重创新,“他不发展不会有这么多梅派戏,也不会有这么漂亮的服装、这么美的舞台大环境,他已经革新了。我们不过是在他革新的基础上,再用现代的手段推一把”。

《大唐贵妃》今年公演 充分展示梅派“移步不换形”

梅葆玖经常对胡文阁说:梅派男旦艺术的根和支脉不能断了,我祖父传给我父亲,我父亲传给我,我今天传给你了,希望能一代代传下去,我才能跟我父亲有个交代。

胡文阁说,老人家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他创作的《大唐贵妃》能够在今年顺利公演,因为这出戏是取材于梅兰芳在上世纪20年代创作的《太真外传》,加入了现在的表演手段,更符合现代人欣赏观念,也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能进剧场看到当年梅兰芳留下的经典,而且充分体现了梅大师“移步不换形”的宗旨。

“我想师父他做到了,他对得起自己的父亲。而且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传播传统文化,3月29日还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师生演讲,传播我们中华文化的国粹、梅派艺术。当时已经感觉他老人家的身体不太好了,但是他还是强忍着,他把最后的余热都留在了传播传统文化上。”胡文阁哽咽道。

对后辈倾力帮助 言传身教“梅兰芳的走边”

梅葆玖先生对徒弟言传身教,不仅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徒弟,对于同行后辈也是倾尽全力提供帮助。

著名京剧老生演员于魁智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年他一直得益于先生的指导,从《大唐贵妃》到舞台剧《梅兰芳》,都得到梅葆玖先生的悉心指导。

“舞台剧《梅兰芳》,我演的梅兰芳,先生提供了大量梅兰芳先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目的是让我更好、更准确地塑造、把握梅兰芳先生的人物形象,包括梅兰芳先生在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形体动作,坐姿、站姿都给我很多具体指导。”于魁智说。

著名京剧演员阎桂祥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起和梅葆玖先生相处的点滴。

阎桂祥说,当年她学梅兰芳先生的《木兰从军》,梅葆玖先生非常高兴,因为《木兰从军》的“走边”(戏曲表演程式)难度非常大,阎桂祥学了三年,把梅兰芳先生的一招一式不走样地学了下来,并且每一次演出都很成功。

“九叔说:桂祥,一定要把梅先生的‘走边’原汁原味地传下来,我三年前就答应了,我说放心,我一定把它传下来,归还给梅家。我们一见面总是这句话,前些日子见面还说了,可是他这么快就走了……”阎桂祥哽咽道。

文/记者 寿鹏寰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