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爱在博物馆拍照

2016-05-03 14:45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我们为什么爱在博物馆拍照

“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最近,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参加一档访谈节目时直言,不赞成民众在参观过程中太过专注于“东拍西拍”,应将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观赏作品、感受氛围上。

参观博物馆时你会拍照吗?是否思考过当下的心情和拍照的目的?在人们的认知中,对博物馆有着怎样的定位和期许?

现场

“风景图哪儿都有,人在风景里就一次”

上周的工作日和小长假期间,记者多次来到国家博物馆。虽然热闹程度有所差别,“拍照”却是参观中永恒的主题。

在《领袖·人民——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著名的《开国大典》引得人们纷纷按动快门。一对中年夫妻驻足观看片刻,妻子在画前站定,丈夫退后几步,蹲下为她拍了张照,然后又请记者帮忙为他们拍摄合照。“这个对我们,包括对我们的父辈都有特殊意义,当年这画我们都见过。”丈夫边翻看刚拍好的照片边说,回去后会和家人分享这些照片,“风景图哪儿都有,可人在这个风景里就一次,当然得留念了。”

“小孩的香蕉收一下,展厅不能吃东西。”听到巡视的工作人员制止,一位年轻妈妈动作迅速地从孩子手里“抢”下香蕉,塞进塑料袋。“别吃了,来拍照。”她拉着孩子走到展厅正中,又将同行的两位老人“摆”在孩子身后。一幅占据了整面墙壁的《新中国诞生》长卷,成为绝好的背景。“他现在还不懂事,以后可以翻着照片给他讲去过哪儿。”年轻妈妈表示,拍照就是记录孩子的成长足迹。“光看展览的话,我就不用带他来了。”

而《董存瑞》的雕塑旁,两位大妈拍了几张不尽兴,其中一位干脆跨过护栏,站在董存瑞身边。“不能进去的”、“不能这样的”……一旁观众小声议论着,大妈却兀自伸出右手,也托住“炸药包”。面对匆匆赶来的工作人员,大妈笑着说“就一张”,在她的示意和坚持下,同伴还是为她拍了张“共同托举炸药包”造型的照片。大妈满意地跨出护栏,表示“不拍心里一直觉得是个事儿,这回就能静下心好好看了。”

“下载的图能看吗?放大几下就模糊了”

比起将自己摄入框中的“合影派”,还有不少看展观众更专注于拍摄展品。他们赞同陈履生“认真观赏感受”的倡导,却并不认可在博物馆内拍照全无意义。

在《罗马尼亚珍宝展》,一位白发老先生细细欣赏着每一件展品,并用手机拍下展品和解说文字。老人表示,看展和拍展是他多年的爱好,每次拍完回家都会将照片整理归类,留着闲时欣赏。“你看罗马尼亚过去的陶器,有的都有上万年历史,做得多精美,比咱们中国的有些都好。”老人边说边找照片给记者看,神态语气中充满着享受。

《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艺术家系列精品展》的展厅,聚集了不少美术爱好者。何家英的《初春》画作前,一位女孩细致地拍摄着画中人物长裙的边缘,她表示自己在看“矿物色的用法”。虽然这些画作网络上都能查到,而且自己也有画册,但实地拍摄感兴趣的细节,印象更深,也更有针对性。

赵建成的《齐白石》前,一位五六十岁的瘦小女士,用单反相机全神贯注地“扫描”着画作。她将拍摄比例调大,从人物形态,到拐杖,再到脚旁的植物,一幅画足足拍了二三十张局部照片。“是要回去临摹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她笑言,“没有那么功利,先拍回去,欣赏、学习,反正有用处。”记者提示她网上有画作的图片,她挥挥手,“下载的能看吗?放大几下就模糊了。”

节目中陈履生表示,人们拍摄展品意义不大,“网上都有高清图,比手机像素看起来清楚得多。”然而记者登录国博官网,下载了何家英的一幅代表作《秋冥》。图片大小仅为98KB,点了两次放大键后线条便已有些模糊。实际展出611件展品的《友好往来历史见证》展览,官网也只发布了16件最具代表意义的展品图,绝大部分展品并没有对应的照片。

见闻

“哪怕单纯把照片晒给别人看,对文化普及也有推动作用”

较之将博物馆视作“到此一游”景点的普通观众,文博爱好者们对博物馆有着进一步的思考和期待。

26岁的薇薇自称是个标准的“文艺青年”,出去玩只要有博物馆就会去。对于网站上的图片,她表示也会查阅,但“那些图基本都是‘标准照’,只有几个固定的角度,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到哪里‘很美很厉害’。”

薇薇的参观习惯是听解说、看说明,欣赏后挑有意思的拍照。“这是在浙江省博物馆拍的一个银盘,上面有烧出来特别细小的冰裂纹,非常好看;这个瓷碗上的凤凰长得很搞笑,尾巴像麻花辫,后背还有乌龟一样的壳,太逗了。”向记者展示着图片,薇薇的言语中充满兴奋。“你看不清楚吧?”她笑笑,“我这像素不行,不过我自己看的时候都能想起来。”

薇薇通常不与景点合影,除非对应上某种“情结”。比如这个东西在她喜欢的剧里,或者她喜欢的人提过。她翻出一张与杭州“西泠印社”的合照,“《盗墓笔记》里写吴邪开的那个店就在旁边,我就会想拍一下。”

对于珍贵展品的拍照限制,薇薇认为十分有必要,但现实又常令她深感无奈。她回忆,在西安参观国宝级文物“铜车马”时,大家一进去就疯狂地开闪光灯拍照,工作人员一直在喊,可完全管不过来。“而且只要有人拍,大家都跟着拍,好像别人拍了我没拍就吃亏了一样。”

有时人们的“不懂礼仪”,某种程度上又由外界条件所限。“比如跟团参观台北故宫,时间不够把整个故宫看一遍。如果不跟紧,第一什么也听不到,第二马上就会迷路。奇石那种镇馆之宝参观的人最多,只能挤着把脸贴玻璃上看一眼,然后人仰马翻地去找自己的团。”她叹口气,“可能大家也不想大呼小叫,就是太挤了,想文雅一点都没办法。”

作为一位“博物馆+摄影”发烧友,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生檀迪会定期浏览博物馆讯息,平均每月要去博物馆看两次展。近两年,他拍过的展品照片已达81G。“我对历史美术方面的东西很感兴趣,把文物拍精美一点,算是一种创作吧。而且在拍摄的时候,我会注意文物的形态、细节或者设计,总能发现不一样的惊喜。”

在博物馆随意开闪光灯的参观者同样让檀迪颇为反感,他认为与其从道德上限制拍照,不如通过收费提高观赏成本,筛掉一部分参观者。或者设立一定的惩罚机制,若开闪光灯,则将身份信息录入黑名单,限制多久内不能参观等等。

对遵守规则前提下在博物馆拍照,檀迪则持支持态度。在他看来,拍照是一个难得能让大家坚持参观完博物馆的方式。“绝大多数人可能不会那么认真地观察文物,也不懂历史背景、艺术手段。但如果民众能知道这个展览、文物比较了不起,哪怕只是单纯把照片晒给别人看,说‘我去看了司母戊鼎’,也能让大家对文物产生敬仰之情,对文化美术普及是有推动作用的。”

点评

“博物馆不应是旅游项目中可有可无打发时间的填充”

李军(大连现代博物馆副馆长):据我观察,各免费开放博物馆经常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包括不理解出示身份证和安检的;纵容小朋友在馆内到处乱跑、大喊大叫,甚至随地大小便;不顾及其他观众情绪,大声说话打电话;不听工作人员劝阻触摸展品,对明确不允许使用闪光灯拍照而使用闪光灯;在馆内吃东西,躺卧现象普遍;存在侥幸心理,在卫生间抽烟等等。

上述情况的发生,我认为一是国民文明素质教育不够,二是观众根本不注意阅读博物馆参观须知。其实参观博物馆是了解、融入异地最快的方式,应该是异地旅游观光的第一站,不应是现在旅游项目中可有可无打发时间的填充,这是中国人在观念上需要改变的。

博物馆传统的“打开方式”是边看边听,更建议市民先简单了解展出文物的相关知识,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来博物馆,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将会带来不一样的收获。观展也可以成为市民的一项家庭活动,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提升全家文化素养。至于拍照,个人意见是对需要特殊保护的文物艺术品要提示严禁拍摄,其他情况下应允许和鼓励观众拍照。参观的同时留存文物艺术品影像,回家自己或与家人共赏,也是极好的。

理想中未来的博物馆一定是符合观众各种文化、旅游、休闲、娱乐需求的全方位的文化综合体。不再是简单的让人们通过观赏文物而了解历史,应该是一个充满知识趣味、让人放松的公众文化场所。是纸质书籍的三维甚至四维化,是历史文明和传统文化与人公开碰撞的聚集地。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  作者:魏婧 李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