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家老字号曾被慈禧点赞,您吃过吗?

2016-04-28 09:18 京报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这几家老字号曾被慈禧点赞,您吃过吗?

京城遍布着很多老字号,说起老字号,与慈禧太后有不少渊源,据传她曾品尝过多家老字号的美食,并为其“点赞”。

点赞“月盛斋”,连赐四道“腰牌”

“月盛斋”是一家专门经营清真酱牛羊肉的老字号,开业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创办人马庆瑞,最早在老前门箭楼的西月墙路南,借这道月形墙取名为“月盛斋”,有“月月兴盛”之意,后迁至户部街。因其所处的独特位置,当初“月盛斋”的经营对象大多是宫廷内侍及衙署官吏。

光绪十二年(1886年)十月,慈禧太后做寿,满朝文武大臣到处搜寻奇珍异宝为她备寿礼。有位大臣寻思:“给老佛爷送什么寿礼呢?宫里的奇珍异宝她多的数不清,早就不新鲜了,我得送一份与众不同寿礼!”于是,他特意来到“月盛斋”,备了一份包装精美的大礼盒儿,并系上“祝皇太后万寿无疆”的绸带,进奉给老佛爷。不曾想,慈禧太后品尝了“月盛斋”的酱肉之后备加赞叹,特赐“月盛斋”四道“腰牌”,作为出入宫之凭证。每隔一日,“月盛斋”送特制酱肉到御膳房。

据传慈禧“撤帘归政”、退居颐和园后,每晚必有一顿夜膳,而所食之物,又必有“月盛斋”酱肉、烧饼和粥,由此“月盛斋”掌柜要轮流值守于颐和园御膳房。正是由于受到清廷的青睐,又因其牛羊肉食品制作精良,别具风味,使“月盛斋”名扬京城。

点赞“王致和”,赐名“御青方”

王致和是安徽仙源人,清康熙八年(1669年)进京赶考,但却名落孙山,无奈之下,便想在京城暂谋生计。他自幼跟着父亲学过做豆腐,于是开起了豆腐作坊,每天做上几屉豆腐,沿街叫卖。

到了夏季,有时他怕卖剩下的豆腐发霉,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和盐腌后用缸储存起来,之后歇伏停业。三伏之后,王致和打开缸腌制的豆腐,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试着尝了尝,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没想到送给邻里品尝后,大家都称赞不已。此后王致和逐渐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制作工艺,制作出来的臭豆腐颇受人们青睐。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致和在延寿寺街路西开设作坊,竖起了“王致和南酱园”招牌。

同治年间的一天,得宠于慈禧太后的太监安德海出宫办事,路过“ 王致和南酱园”时,好奇地买了一块品尝。虽然闻着有点臭,可吃起来却别有风味。于是安德海带回宫呈在慈禧太后面前,慈禧拿起筷子试着夹了一点儿放在嘴里咂摸了咂摸:“还别说,这味道还真不一般……”不知不觉这一顿晚膳间,她竟吃了两块,然后问安德海这吃食叫什么名字?安德海说叫“臭豆腐”,慈禧太后摇了摇头,说这名字实为不雅。她见这吃食呈方形,且着青色,便赐名“御青方(青方)”,并传旨将“御青方”列入御膳菜谱,适时进奉。 因皇太后御赐了“御青方”之名,王致和的臭豆腐声名大振。清末状元孙家鼐还写了两幅藏头对子,一幅曰:“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另一幅曰:“酱配龙蟠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冠顶横读为“致和酱园”。

点赞“福兴居”,特赐“龙罩”、“黄旗”

在北京众多小吃中,灌肠可谓最物美价廉,远在明朝已开始流传。

灌肠原来是用肠衣塞肉末和淀粉,现在多用淀粉制成,蒸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浇盐水蒜汁食用。灌肠外焦里嫩,用竹签扎着吃。说到老年间京城灌肠老字号,当属坐落在地安门外万宁桥(又称后门桥)路东的“福兴居”。据传,“福兴居”开业于清光绪年间,掌柜的姓普,人称“灌肠普”。

万宁桥北边有个火神庙为皇家道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二日,皇帝都要派太常寺的官员到火德真君祭拜。有一年,慈禧太后到火神庙进香,刚过万宁桥,就闻到一阵阵的香味,便问李莲英是何味道?李莲英最能揣摩慈禧太后的心思,他赶紧让一个小太监到“福兴居”灌肠老铺,令掌柜的备二十盘灌肠,准备接驾。半个时辰后,小太监又传旨说要将灌肠送至火神庙内。掌柜的连忙将二十盘灌肠放进提盒里,双手捧着,在两个太监陪伴下恭恭敬敬地进入火神庙。慈禧太后品尝了“福兴居”灌肠后大加赞赏,她让随行的几位大臣也品尝了品尝,众人都说好吃,于是慈禧赏了掌柜的十两银子。几天之后,两个太监将慈禧太后所封的“龙罩”(系绘有龙图案的丝质明黄色遮盖物)和“黄旗”(也称龙旗,系绘有龙图案三角形明黄色小旗)送到了“福兴居”,令“福兴居”按时进奉灌肠入宫。“福兴居”因这“龙罩”和“黄旗”,买卖越做越兴旺,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衰落。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