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越大,招摇撞骗的砝码就越重”

2016-04-27 07:50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帽子越大,招摇撞骗的砝码就越重”

“这只是冰山一角,没公布的还有许多。快乱套了!”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知名鉴定专家王立军说,他每每想到这些圈儿内寄生虫,就“恨得牙痒痒”。“艺术圈不单单有太多以‘国家’‘中国’‘中华’‘将军’打头的虚假名号,那些搞杂耍的冒牌货也实在太多。”他特意对“杂耍”作了解释:“那种以头发蘸墨作画、写字,或是跪着、倒立搞创作,算不得艺术,杂耍而已。”他认为,有关方面监管不力直接导致李鬼丛生。

艺术类山寨社团中,书画领域成为重灾区。在艺术评论家奚耀艺看来,主要还是因为准入门槛偏低,“那些水平一般,根本没什么成就的人,三五成群聚合到一起,就可以忽悠行骗了。”

虽然艺术圈专业门槛比较低,但它们敛财的花样却是五花八门。“比如它们可以发证书敛财,搞活动收钱,举办评奖活动、吸纳会员,也能收钱。”奚耀艺透露,当下许多学术含量并不高的展览活动,特别是艺术、书法展览,背后大多有山寨社团的影子,“它们存在的目的绝非搞专业交流,或是普及知识,最终都落脚到挣钱这一个目的。而且它们的名头挂得越大,获得的收益就越高。”在他看来,绝大多数山寨社团都喜欢选择以“中”字打头。“它们就是要把戴在头上的帽子鼓捣到最大。因为帽子越大,在社会上招摇撞骗的砝码就越重,可信度就更高,忽悠起人更厉害。”

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说,他在不同场合就收到过不计其数的各种“高大上”的名片,他们动辄就是以国际、中华、国家等字样打头的某协会的会长、理事长、秘书长,“事实上,你压根儿就没听过他们的名字,也从来没见过他们一件拿得出手的作品在大型艺术展或拍卖场现身过。”

由于长年关注拍卖市场,季涛对艺术品的鉴定、估价更为敏感。在他看来,手里积压有大量假货的“国宝帮”,尤其喜欢三五成群自创收藏、鉴定和估价机构,让行外人相信自己的专业水准,然后睁着眼睛说瞎话,“他们的名片都冠以‘世界’‘中国’的头衔。实际上,这些机构常常就是一个人的买卖,甚至根本就不存在。”

对于屡屡见诸报端的“上当受骗”,奚耀艺并不认同是行骗者手段多高超,有些其实属于“主动上钩”。他说,一些个人或企业选择与山寨社团来往,无非是想通过花钱获得一个无所谓真假的虚名,或是能在某个场合与有分量的官员合影。“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见不得人的地方打着各自的算盘。”他认为,出现众多李鬼协会、研究会,折射出国内在团体注册、登记、运营、管理等层面,出现了法律法规的缺失,需要加大监管力度。

不过,资深艺术媒体人马继东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外因最终还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山寨社团’也好,‘野鸡大学’也罢,任何业态的存在,首先是有源源不断的需求,才会催生出供应的市场。”在他看来,要改变这一现状,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妨考虑从斩断需求入手。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