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为何要开一间民间公益图书馆?

2016-04-21 14:01 北京阅读季官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高晓松为何要开一间民间公益图书馆?

自从退出了此前大红大紫的脱口秀节目《奇葩说》,高晓松这大半年也没有闲着。走马上任阿里音乐集团的董事长,近期还筹备了一间民间公益图书馆。由高晓松任馆长的这家图书馆即将于本月底开馆,他给其取名为“雜書舘”,并邀请了作家朋友张大春为图书馆题名。

这家公益图书馆位于北京,从他发在微博的馆内图片来看,图书馆至少有两层,规模不小,书籍主要来源于藏书家价值几十亿的古籍捐赠。高晓松表示藏书的重点是“八十多万种明清民国书刊文献档案”,也有当代书籍。

高晓松为何要开一间民间公益图书馆?

从高晓松的自述和图片来看,他开的图书馆别号“雜書舘”,有模有样,藏书颇为丰富。该馆由民间大藏书家献书百万册,用高晓松的话说:“洋洋数十万民间之宝卷、杂志、鼓书、杂字、书信、教材,浩浩数百年华夏之信仰、民生、娱乐、改良、革命、沉沦。于官修机器人正史之外,别有一番呼吸与血肉。”

据悉,“‘雜書舘’将于月底开馆迎客,免费预约网址将于下周奉上。而高晓松也在微博中发了一段饶有趣味的自我截杀:周一至五为阿里音乐集团董事长,周六周日为雜書舘馆长。”与此同时,微博的个人简介也加上了“2015年11月以首任馆长身份主持中国最大私立公益图书馆‘雜書舘’开馆”这一项。更有趣的是高晓松还撰写了一篇开馆序言,介绍了此图书馆的由来及自己为什么想要做这件事。

“……于京郊,于天之角,大藏家献书百万,变藏经楼为图书馆。请余为首任馆长。余年少时,自诩文青翘楚,浪子班头。读书破万卷惟阅后即焚,云游数十国而居无定所。卖琴棋书画媚众,弄雕虫小技营生。及至不惑,识大藏家,乃知浮华浪掷如当下,仍有大隐于市,不坠青云之志。观其藏,洋洋数十万民间之宝卷、杂志、鼓书、杂字、书信、教材;浩浩数百年华夏之信仰、民生、娱乐、改良、革命、沉沦。于官修机器人正史之外,别有一番呼吸与血肉。历史于此不再顾影自怜,反生出一派悲天悯人。……馆长曰:以史为鉴,无非再添几分偏见;以梦为马,最终去了别家后院。不如大雪之后,清茗一杯,杂志两卷,闻见时光掠过土地与生民,不绝如缕。”

纯公益:人人均可网上预约免费入馆看书

近百万册民间藏书,至少两层楼的宽敞空间。高晓松还强调“人人均可网上预约免费入馆看书”,他把图书馆和马未都的博物馆做对比称:“马先生那里是古董,保护得越好越有价值。我们这里是书,看的人越多越有价值。”此外,高晓松还和名流好友们在网上展开互动,玩笑之外也不乏真材实料。比如他在回复郭德纲的评论时发出邀请:“欢迎德纲兄光临书馆!我们有明清民国大量独家说唱艺术资料,相声、宝卷、鼓书数千种。”

在文艺圈和娱乐圈都有影响的高晓松,更是请到台湾著名作家张大春特意为之作诗,相声演员郭德纲也夸道:“寒可无衣,饥可无食,书不可一日失。藏万典以明志,历百代而流芳。”

出道十几年,他几乎做了文艺圈能做的所有事

和大众一直熟识的音乐人形象不同,高晓松心中始终保留着“成为一具较好的知识分子”的心愿。他在自己的人文类脱口秀节目《晓松奇谈》中大聊历史、哲学、文学。艰涩无趣的话题也可以被他演绎得深入浅出、轻松有趣,这档节目也因此深受不少观众的喜爱。他旁征博引的能力与知识面多有赖于书香门第世家的熏陶。

高晓松自小在母亲的感染下对历史产生兴趣,年轻人大多记得他说的那一句“这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而这句话最早来自于高晓松的母亲,她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梁思成,是中国有名的建筑学家,著有《红墙黄瓦》。母亲对于历史细节的领悟也影响着他早早体悟到那些颓败而深沉的历史,由此让他认识到世界的辽阔和美的永恒。时至今日,高晓松仍然记得小时候母亲领着他和妹妹在颐和园的长廊里向他们讲述每幅画背后的意义。

1988年,高晓松考入了清华大学无线电专业。大学期间他玩音乐、组乐队、谈恋爱。生在显赫科学世家的他并未能如他父母祖辈期待的那样成为一个懂点艺术的科学家,反倒成为了一个懂点科学常识的艺术家。入学两年后,他即从清华退学,和一帮人组起了“地下乐队”,彼时,乐队成员中还有老狼,他们一同合作演绎了许多经典的校园民谣歌曲。随后他和老狼一同南下“流浪”。在厦门大学暂住时,高晓松写出了那首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同桌的你》,这也成为了校园民谣非常重要的开端,由此掀起了一股校园民谣的风潮。

此后的许多年间,他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导演专业,1999年自编自导了第一部爱情电影《那时花开》,也在各种音乐选秀节目中担任评审,当音乐制作人,和清华师兄宋柯一起成立了太合麦田,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唱片公司。2000年,当互联网蓬勃兴起时,他又瞅准了互联网行业,在搜狐担任门户总监。他在公众面前展现出的才情与直率的作风,为他赢来了一些赞誉,也引来了许多争议。

他在2012年出版的个人文集《如丧》的序言中曾说:“迄今为止,我把所有喜欢做的事情都做了。所有人都老了,再没人死于心碎。我数着日子和钱,等着永逝降临。”在文集里,高晓松给18岁的自己写信,细数着青春时的往事。他所写的那些关于年少与青春的歌词大多有一种经过了锤炼的精粹,那些自如清新的文字大多有赖于年少时那些他爱过的姑娘。

一些喜欢《晓松奇谈》节目的观众对他如今担任董事长表示担忧,怕那个知识分子高晓松逐渐远去。他很肯定地回复:“读书人之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不会被服务大公司或董事长头衔改变。”事实上,他还在不断地给美国各个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写信,希望能够继续攻读历史系的博士学位。

社会名人办阅读公益:是情怀,也需要更多支持与鼓励

音乐家、导演、读书人、董事长、公益图书馆馆长……这一切看起来在他身上都不算违和。他既热切地拥抱着世俗与变化,内心深处也仍坚定地留有一份读书人的情怀与理想。

虽然近年出现的来自民间的个人或社会组织创办的公益性图书馆许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营困难,有的甚至被迫关闭。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学者李国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虽然民办公益图书馆和公立图书馆彼此之间应该互补,但个人很难有力量举办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因为个人往往没有能力支撑图书馆所需要的持续投入。据研究,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图书馆经费也基本来自政府。高晓松的私人图书馆能否顺畅运行,也同样令人担忧。

但希望高晓松的民间图书馆目前看来有两大优势,一是在高晓松的影响力下,该馆由民间大藏书家献书百万册;二是他的名人身份给这个图书馆注入了更多的人气。希望新生的“雜書舘”可以改变一点点这样的局面,也给更多想要经营民间图书馆的人士一点鼓励与可借鉴的经验。

北京的爱书人“雜書舘”不妨有空周末去看看,期待有特别的收获哦~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