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漫漫人生中汲取爱和力量的第一站。在这里,家长为孩子储存下一生需要的内心资源并打造最初的人生底版,深刻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之路。作为家长,也需要懂点心理学和教育学,为孩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支持环境,为孩子的一生幸福生活奠基。
11月27日,北京阅读季名家面对面系列活动邀请边玉芳博士走进印院附小,为学校家长举办“读懂孩子,走出家庭教育六大误区”讲座活动。针对目前市面上大量家庭教育书籍都是基于实践总结的经验和做法,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科学方法很有可能将家长带入教育误区的现状,边教授在讲座上详细解读了现今家长容易忽视的六大家教误区,并给出了有效的解决建议。
误区一:只关注成才,不关注成人
家长在培养孩子时,既要关于孩子的智力和才艺培养,更要关注孩子的品德、人际交往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抗挫折能力等重要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既关注孩子成才,也关注孩子成人;不仅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赢在终点。
误区二:只关注起跑线,不了解教育孩子的最佳期
起跑线应该指不同能力和品质培养的最佳期(关键期)。家长需要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知道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把握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合适的事情,减少家庭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误区三:只求金科玉律,不关注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心理需求
当问题出现时,家长更多的是问“怎么做”,总希望知道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通过依葫芦画瓢教育好孩子、解决遇到的教育问题;而往往不去探究和了解这一现象背后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心理需求。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同样需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个“所以然”就是孩子的成长规律。随着孩子的身心发展,同一现象发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身上,其含义是不同,适用的方法也是不同。
误区四:只重言语教育,不重视孩子成长环境的创造
不少家庭教育停留在浅层的教育,以言语教育为主、以说教为主。例如,在孩子出门时,很多家长喜欢跟孩子说“注意安全”,却不告诉孩子到底怎么注意安全。仅通过说教式的教育,孩子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很难真正吸收。家长需要建立立体的教育途径——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包括树立家长自身言行的榜样作用、塑造良好的氛围、创造孩子体验和尝试的机会。教育就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误区五:只强调感性和理性的某一方面,不重视二者的平衡
许多家长只强调某一方面、处于两个极端,一个是感性远占上风——过于宠溺的爱;一个是理性远占上风——过于严厉的爱。爱孩子的关键是懂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发展需求,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保持理性与情感的平衡。
误区六:只认识学校教育的责任,不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和作用
虽然在不同阶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无论何时,家庭教育的作用均不可忽视。因此,家长需转变观念,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读懂孩子,了解每一个孩子行为背后的故事。孩子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成功的家庭教育必须是建立在尊重孩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希望每个家长都能读懂孩子,走出教育误区,让每一个宝贝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