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外合作”主动权倾向中方

2016-04-19 09:07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电影“中外合作”主动权倾向中方 《功夫熊猫3》曾为中国市场改档期

自2011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创办以来,“中外电影合作”一直都是电影节上的核心议题。而随着中国电影票房在世界电影市场上所占比重逐年攀升,电影中外合作的主动权也渐渐向中方倾斜:东方梦工厂的CEO方淦昨天在北影节举办的“中外合拍电影进行时”论坛上透露,《功夫熊猫3》曾经为了赶上中国的春节档调整了全球上映的时间。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更是在论坛上放言,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好莱坞电影人投奔中国,而未来的合拍电影一定是在中国投资人主导下的国际制作。

从求合作到吸引海外人才

在中国电影市场化启动之初,电影产业“中外合作”的主动权是在外方,中国电影人更多的是抱着虚心学习的心态参与中外合作的项目。华谊兄弟影业的王中军就曾说过,华谊早从2002年开始与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合作的《寻枪》、《手机》、《可可西里》、《功夫》,更多的是一种学习。

而中国电影近些年的狂飙猛进,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优秀的外国电影人来华拍片,《狼图腾》就是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来中国拍的一部电影。于冬在“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好莱坞电影公司现在越来越保守,喜欢不断地拍续集,对于题材、故事不敢去冒险,这会让更多得不到大公司支持的好莱坞年轻电影人投奔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电影行业也开始向海外输出人才。中德合拍片项目《情追不舍》昨天亮相电影节,该剧本曾在2014年获得“柏林电影基金会年度优秀剧本”称号。据介绍,这部由旅德导演唐丹青执导的影片将以热爱赛车的德国王子阿尔伯特·冯·图恩为原型,演绎一段中式爱情与异国奇遇完美结合的故事。阿尔伯特作为电影的原型人物,希望通过本片将他所热爱的GT文化推广到中国。

从特供到为中国妥协档期

谈起“中外合拍电影”,2013年给中国观众留下恶劣印象的“特供版”《钢铁侠3》是绕不过去的坎儿。当时,《钢铁侠3》拍摄了范冰冰和王学圻的戏份,却在全球上映的版本中剪得一点儿不剩,仅在中国上映的版本中保留。这一现象被解读为好莱坞电影公司既希望通过“合拍片”的名头在中国赚票房,骨子里又不重视中国观众的感受。《钢铁侠3》并不是孤例,有不少好莱坞大片都选择用一两个中国演员演不太重要的角色,以为这就是能够讨好中国观众的中国元素,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仅3年之后,同样有着“合拍片”名头的《功夫熊猫3》不仅专门找了滕华涛担任中文配音版的导演,还根据配音演员的中文发音调整了片中动画角色的口型,显得诚意十足。《功夫熊猫3》出品方东方梦工厂CEO方淦昨天透露,《功夫熊猫3》原定2016年3月中旬上映,“但我们认为可能会错过中国春节档期,于是花了很多时间去琢磨这件事,最后跟美方协调,找了双方都能接受的时间1月29日。过去只有美国市场,但现在全世界有中美两个市场,而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才刚刚开始。”

剧本和故事是合拍片核心

不管中外合拍片的主动权掌握在谁的手中,“好电影”的标准都是不变的,剧本和故事依然是所谓类型电影的核心,也包括合拍片。只不过,合拍片往往要跨越文化背景的障碍,因此两国编剧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方淦介绍说,《功夫熊猫3》的编剧团队就是中美合璧,而在做中文配音版时还特地找来了《泰囧》的编剧之一丁丁参与中文版的台词改编。索尼影视大中华首席制作总监黄嘉莉也认同编剧对于合拍片的重要性:“关键是怎么样让中国优秀的编剧人才和美国编剧人才融合在一起做一个大家都看得明白的剧本。我觉得中国的编剧,现在有很多很优秀人才,写的对白很接地气,但是在架构故事结构世界观方面可以跟好莱坞学习一下。”

剧本和故事之外,从电影投资人的角度而言,中外合拍片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观众定位也相当重要。于冬就直言:“对于合拍片,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目标观众定位——如果以中国观众为主,就要使用中国的表达方式;如果以全球观众为主,就要以好莱坞六大电影发行公司的标准来拍摄电影。”

北京晨报记者 杨莲洁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