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菩提
有人说2016年是VR元年。笔者认为,这可能只是VR设备研发的元年,大量VR设备将于今年出现并走向用户,然而,VR的内容制作是制约VR发展的重要问题。面对VR技术的不断成熟,电影、游戏、新闻媒体等领域蓄势待发,用于真实展现、还原物质世界的VR纪录片将成为一种不可忽视、正在崛起的力量。
VR正处于娱乐阶段
现今VR的发展阶段很像电影发明的初期,一定程度上给人带来的是“魔幻”的感觉。电影刚出现时,人们既新奇又恐惧。1895年,世界上第一部影片《火车进站》在电影院放映的时候,观众们被影片中开来的火车吓得四处逃窜;在放映《水浇园丁》时,前排的观众害怕水喷到自己,纷纷打起了雨伞。随后,法国人乔治·梅里爱看到了电影的魔幻效果,创作了《快速画家》、《魔术表演》等魔术短剧,可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把梅里爱看作电影导演,而是把他选为法国魔术师工会的主席。今天VR的内容大多也是娱乐性的小片段,人们拿起VR设备,要么走入一个恐怖的场景、要么进入一个魔幻世界,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然而,一些敏感的剧情片导演已经发现, 新兴的VR将传统的电影进行了画幅深度和广度的延伸,人们可以无死角地观察眼前的世界。而交互则带来了新的视听语言,VR剧情片的故事结局将不再是单一的、导演安排的,多样性的结局将由观众自己去决定,影片甚至具备游戏的某些特质。
纪录片面临革新
VR与纪录片的一拍即合是因为二者都要求叙述的完整性、真实性。VR纪录片扩展了视觉和听觉的领域,更为重要的是,现实场景不再任人肢解,VR技术维护了物质世界的完整性,大大增强了真实感和临场感,让影像与物质世界无缝对接。举例来说,过去常用镜头变换来展现某个复杂的环境,在拍摄演出时,还需要不时切入观众反应的画面来衬托效果,而VR全景式的视野使得过去的镜头语言和技巧几乎失效,使纪录片最大程度上接近真实,避免造假或拍摄者的刻意引导。
360度的视角使VR纪录片的观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选择权。传统电影中,拍摄者被屏幕边框所遮蔽;VR则让拍摄者在镜头中无处藏身,观众不再被刻意引导或操控,这样迫使拍摄者重新思考与观众的关系:拍摄者是访谈者、聆听者、操纵画面的导演,或是为观众穿针引线的人?此外,VR纪录片必将催生新的视听语言。例如,由于VR是全视角的拍摄、观看方式,单个镜头一般都超过20秒,但全篇的长镜头很容易让人感觉拖沓,究竟如何把握拍摄及剪辑的节奏,这是纪录片人该思考的问题。
在录音方面,VR纪录片也面临着革新:过去只是将话筒对准拍摄对象,但VR灵活多变的视角则要求有多方位、多层次的录音配备,否则将直接影响观众的沉浸感。目前还没有办法将现场的声音还原到极致,但是诺基亚OZO全景摄像机等配备的声学技术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了,笔者在体验时发现,声音会随着用户身体转动和关注点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用户听到背后的声音,然后扭头时,声音随即从正前方传来。
VR或实现纪录片的二次营销
许多人认为,虽然VR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很难取代现有的电影形态,特别是VR技术尚不成熟、成本过高的当下。笔者认为,在纪录片拍摄中,不是所有的镜头都需要拍摄360度的VR视频,因为这样会造成很大的浪费,甚至可能会导致叙事出现问题。纪录片中的内容在很多情境下只会发生在两三个人之间,这时候180度甚至120度的视角就足够了,选择用多大的视角拍摄,始终还要考虑到与之适配的设备是什么、能不能播放等问题。此外,可以在原有2D纪录片的基础上加入一些VR的段落,使其摇身一变,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纪录片——2D+VR。例如,在张尧的系列纪录片《一个人的一天》中,如果仅在流浪歌手工作等部分段落中采用VR的表现手法,既不影响原来的镜头语言表达,也可以更好地还原现场,使观众可以自主选择观看歌手还是围观的群众,使片中的故事讲得更精彩,抒情写意也会更加到位。
据了解,当下已有设备带有2D/3D切换的功能,让笔者惊喜地看到了拍摄2D+VR纪录片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在叙事和交代背景时采用2D的手法,在表达环境及人物状态时采用VR的拍摄,观众将在这个过程中,看懂了故事,又加深了对纪录片人物、环境的真实体验和印象;降低了VR制作成本,又借助新技术,使纪录片实现二次营销,甚至可能挽救一部无法盈利的纪录片。
严格说来,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一款体验完美的VR设备,只有集合了沉浸感、超高画质、高音质和交互功能为一身,才能让人产生现实与虚拟“傻傻分不清”的错觉,这些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内容制作者的推动。随着VR技术的不断发展,硬件将不再成为问题,现在该是纪录片人行动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