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惠河:三代运粮河 今朝更美丽

2016-04-14 09:39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通惠河:三代运粮河 今朝更美丽

通惠河是元明清三代著名的运粮河,为北京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元代郭守敬首凿河渠

都城用水历来是头等大事,辽金时期北京城规模小,由莲花池供水。元代废弃金中都城,在其东北建大都城,宫廷、人畜、园林、漕运等城市用水量大增,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元代科学家郭守敬解决了这个问题。北京作为都城吃粮是件大事,北京人员马匹多,所缺粮食由江南产粮区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到通州,再由通州运至京城。通惠河是郭守敬首凿的运河。郭守敬经详细勘察,引昌平白浮泉水,循西山之麓,修堤筑堰,与一亩泉、榆河、玉泉诸水汇合,至瓮山泊(今昆明湖),由和义门(今西直门)入城至积水潭,复东折而南,过文明门(今崇文门北,南水门),经三里河,过大通桥,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镇大高力庄)。至元二十九年开工,三十年告成。总长164华里,每十里一闸,蓄水通舟,共置闸24座,置桥156座,忽必烈皇帝赐名通惠河。文明门以下每十里建双闸,因水量充沛,运粮船可直达京城积水潭码头。运粮船是逆水行舟,每进闸门后要关闭闸门进行蓄水,等水位升至与上闸水位相平时,前行进入上一闸。五个闸都是这样行船。由于郭守敬修建通惠河增加了漕运粮食,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元朝皇帝忽必烈奖给他一万二千五百贯钱。

通惠河出东便门过大通桥又名大通河、卫河。因运粮俗名里漕河。通惠河在南北京杭大运河北端,由东向西通往都城,称为京杭大运河的龙头。通惠河经历了700多年的沧桑,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它立下了汗马功劳,一年运粮200多万石,最多达450多万石。

通州至都城有40多华里,原来江南之粮运到通州后,除由坝河运输外,还要通过陆路用人力、畜力搬运。由金代至清代都对都城运粮绞尽了脑汁,采取了许多措施。金代先引永定河水济漕至通州,因河流湍急、泥沙淤积失败。后来又引高梁河、玉渊潭水济漕,获得成功,因河道建置闸门,而称闸河。元代北京作为大都城,对粮食需求更加迫切。郭守敬独具匠心,引昌平白浮泉水,没有直线向东南引,而是向西南走山路,绕了一个大弯,至瓮山泊,再导水向东南流,这样可以汇集更多的水源,还可以通过瓮山泊调节水量,瓮山泊是北京最早的水库。因为直线引水要经过沙河、清河的河谷地带,泉水会急剧淌走。

明代改道,清代沿用

明清时期的通惠河的走向、长度、运粮过闸方式与元代是不同的。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白浮泉引水渠遭到破坏而停用,明代嘉靖、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都重修了通惠河。明代将后门桥东之通惠河圈入皇城,通惠河因此改道。明代废弃了白浮堰引水渠,引玉泉山水,将昆明湖做为通惠河源头,经长河于西直门入北护城河,经德胜门入什刹海,再入北海、中南海,经天安门金水河桥至东便门大通桥入通惠河。明清时期通惠河由东便门大通桥至通州,所以通惠河也称大通河。

明清时期通惠河运粮十分艰难,因水量不足运粮船不能直达京城,要分段递运。因北京比通州高,为了蓄水行舟,通惠河设五处闸门,东便门外大通桥为头闸,庆丰闸为二闸,高碑店(平津上闸)为三闸,花园(平津下闸)为四闸,普济闸为五闸。粮船只能在闸与闸之间行舟,粮船到闸口,不能过闸,每至闸门都要人工搬运粮食,先后由人工搬运五次才能抵京。明代通惠河各闸设有公馆、闸官、闸吏、役夫。通惠河每闸有驳船60只,闸夫100名。明清两代在二闸口设官执掌,置君粮户24家,专司漕运,每户配一条8.4丈运粮官船,每船每次载295石粮,由驴拉纤。

由于海运和铁路的发展,清光绪二十六年通惠河停止漕运,前后使用600多年,完成了南粮北运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作者:高世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