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创办乐团,凭着一股初生之犊不畏虎的傻劲和对音乐的热忱,欲将音乐的美好分享给更多人,就走上了创业这条路。当时观众对打击乐还很陌生,乐团的经营和发展在几乎没有前例可循的情形下,主要以欧美知名打击乐团为学习标杆,期许在演奏专业水平上能与他们齐头并进。
除了音乐的专业自我惕历,建立乐团特色、寻求演出素材、委托创作、人才培育,乃至观众的培养和拓展,都是重点。当时打击乐是新兴乐种,观众的培养须从头做起。乐团一方面追求登上国内外一流表演厅以及参与国际知名艺术节,同时为了让台湾民众认识打击乐,也经常扛着乐器上山下海,到礼堂、庙口、操场、公园、古迹等地做推广,希望吸引更多观众和深耕累积更多忠诚乐迷。
去年乐团成立25周年,回顾一路走来,赫然发现,许多曾被视为效仿对象的知名乐团,竟已纷纷消失或淡出舞台,令人颇为震撼,感触良多。
分析原因,主要是长期过度依赖政府、人才培育断层、缺乏观众培养。随着政府支持减少,观众也跟着流失;或随创团团员年纪渐长、出现疲态而后继无人时,乐团能量消散,容易就此崩解。这些现象的启发,让我更笃定地继续坚持创团时的理念,深耕基层、追求创新,且义无反顾。
在欧美出现所谓过度依赖政府的问题,在中国台湾不曾出现。在内地,文艺团体要能维持运作与发展,政府的支持虽只是少部分,但对团队的生存却有关键性影响。这几年,台湾社会对文艺的重视渐增,但政府在文化事业投入上,对其属性、需求、困境的了解,健全创作环境的营造,以及多元文化的发展,甚至补助政策和评审机制的格局与专业度,都有探讨空间。因而,建立一个具有公信力且能有计划培植团队永续卓越的机制,令人更加期待。
基于现况,文艺团队应厚植实力、培育人才、设法争取更多忠诚观众的支持,才能达到目标与梦想。有人认为,越资深的团队,经验丰富就越好做事。虽然经验宝贵,但想做更好、更多的事,困难就更多。如果要追求永续,绝不可能凭借经验就此安逸,反而必须突破框架,不断面对永无终点的自我挑战。虽乐团演出足迹踏遍世界四大洲、20余国,场次已达2000多场,观众破百万,但每一天仍然有新的挑战要面对、新的困难要解决,同时还要逼着自己走与过去不一样的路,设法开拓新局面。
今年乐团决定到一个有上万座位的场地演出,等于给自己一个非常艰难的功课。除须改造非为表演艺术设计的硬设备外,节目内容和票房都是沉重的压力与课题。要克服这些困难并不容易,但只要完成这项功课,我们将会走上一条不同且更为开阔的道路,会更无惧地面对未来。
创业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创业后也绝无法松懈,必须一直努力找出生存之道。越来越多年轻人,走向创业这条路,这是个让人欣喜的现象——更多人拥有创业的梦想,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富趣味,也更具备活力。然而最有价值的,则是创业路上的种种辛苦与挫折,会“逼迫”怀有梦想的人,找到更有创意的答案。
(取自朱宗庆专栏,作者为朱宗庆打击乐团创办人暨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