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就像飞毯 阿拉丁才是焦点

2016-04-12 09:21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科学”就像飞毯 阿拉丁才是焦点

我曾在课堂上问学生:“你们喜欢看《最强大脑》吗?”原本以为在《奔跑吧兄弟》、《一年级》里浸润已久的他们,会给出一个格外惨淡萧条的回应。没想到,班里最叛逆的男生竟突然挺起身饶有意味地回了一句:“喜欢!”诧异之余,前排女生又弱弱地问了一嘴:“您知道王昱珩吗?就是那个有超能力的暖爸,我喜欢他。”

这档模式引进后成功本土化的节目,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恐怕并非偶然。德国原版节目《Super Brain》早些年就已一跃成为欧洲家喻户晓的热播节目,不亚于《我是歌手》在中国的收视影响力。面对中国电视市场逐渐缔结出的包裹在有限艺能和无限情境想象中的快综艺景观,这样一款被定义成“科学真人秀”的“非主流”节目形态,在严肃与慢热的成色中竟也能酝酿出诸如 “躲得过宋仲基却躲不过王昱珩”般的流行文化气质。

年轻受众始终是推动电视内容变现的有生力量, “得年轻人者得天下”的基本思路令荧屏混战变得愈发旷日持久。但《最强大脑》似乎提供了另一条路径——原来常常被社会节奏落下的慢综艺,也能够在“有趣”和“有意义”之间觅得天平的支点。

尽管一句“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口号总令人不自觉地想将《最强大脑》归入文化节目之列,然而它确属一档标标准准的真人秀节目:民间脑力高手的发掘纪实、由个人到团队的竞技对抗、角逐世界“最强大脑”的任务目标,甚至是游走在科学界与非科学界的评审视角……无论从何种意义上看来,“传播脑科学”这一宏大命旨都被拆解成了“发现平凡人之‘美’”的小确幸叙事。它构成了一场需要你正襟危坐、屏息以待去加以迎接的“草根狂欢”。

无疑,这样的观看体验是少见的。在本季节目的“郭魏之争”中,嘉宾评审郭敬明面对专家评审魏坤琳的质疑时曾谈及节目标准,这同样带出我的困惑:对科学本身以打分的方式作出高下之判是否合理?对于不容易被复制的特殊潜能如何具备审视视角上的正当性?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尚且无法回应的议题,承担艺能责任的嘉宾确实会如郭敬明一般焦虑。尽管比赛设置了看似严谨审慎的机制,但普通观众因不具备相关知识背景而难以对标准准确读解,只好在其实很逼仄的节目入口找到自己的一种新的界定方式:“科学”就像是那张飞天神毯,而上头的阿拉丁才是会被我们充分观照的焦点。这既是普通观众对于《最强大脑》的一般打开方式,也透射出节目更深层的逻辑:“人”才是它真正意义上的“尺度”。

有人评价《最强大脑》“令人看到弱者的力量和悲观的巨能”,这一略显悲情、夸张的说辞虽有少许矫饰之嫌,但从中确实能对节目里来自“人”本身的感召管窥一二。例如,能够微观辨水、甚至协助警方破案的“水哥”王昱珩,在节目播出后爆红,成为微博热搜持续“霸榜”的话题人物,他的“鬼才之眼”足以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反观文章伊始曾提及的课堂一幕,我也会发现人们对“王昱珩现象”的感动与赞美,似乎与“潜能”背后的故事更为相关:将他视作一个温情脉脉且有过不幸遭遇的凡人暖爸也好,视作一个天赋异禀且文质彬彬的艺术家也罢,无论如何,作为“人”的多面性与丰富性赋予了王昱珩被期待的理由,而这也恰恰是比“神奇”技能更能为大家所“共情”的精神内核。或许“异于常人”是《最强大脑》的天然看点,但“异于常人”的人们如何融入“主流社会”则为节目提供了可被深耕的价值逻辑。因此,若是仅仅将其看作一档有关脑科学普及的竞技节目,大概会失去诸多观看的兴致——毕竟,并非人人都能跨入“科学”这一时高时低的门槛。然而,由于人类对自身的探索近乎本能,无论是如节目主持人所说的不断被挖掘的“天赋”,抑或更深层次上对自我的认知和追问,都无不烙着人情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芒,这构成了《最强大脑》兼具智性与感性的观看格局:曾落寞的天才少年郑才千、中度残疾的中国“雨人”、想实现钢管舞梦想的舞蹈教练……他们的价值远不止“身怀绝技”。

在唱衰中国电视综艺的声量与日俱增的当下,电视对真人秀的狂热追逐似乎陷入一个怪圈:一方面,人们担忧《娱乐至死》里描述的那一天很快到来;另一方面,受到经济杠杆的撬动源源不断地借力真人秀开掘电视市场。在如此矛盾的情形下,有关电视综艺文化属性的探讨蜂拥而来,《最强大脑》像是为此提供了一个讨论范本。

相比音乐、旅行等常规真人秀节目形态,智力真人秀因其考察对象所具备的天然的“神秘性”,有着被深入开发的独特价值。《最强大脑》提供了脑力潜能与运用的比拼平台,它既具有策略的理性,也具有冲突的对抗性,加之脑科学本身的神秘面纱作为保障,方才获得受众广泛的认可。然而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即便在如此昭彰的文化传达意图下,《最强大脑》所提供的文化意义也是十分有限,且基本只能通过“猎奇”这一管道加以输出:节目中的“身怀绝技”大多无法被复制,因而对观众来说,尖叫和呐喊已是人们吸收内容后能做出的全部回应,难以真正地感同身受,遑论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专业与非专业评审之间的争执似乎是为科学正名的过程,而仔细听来恐怕“说者有心,听者无意”——毕竟,门外汉通常只能看个热闹。

可以发现,《最强大脑》固然是具有开创性的,但这种开创性本身带有强烈的“阈限性”:囿于有限的社会视野、知识结构水平、个体经验、观看需求,所谓的文化功能基本靠打碎了再融进通俗元素来表现,其本意或许早已发生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对《最强大脑》的文化追寻仍是一块大有可为的一亩三分地。

智力类综艺节目在中国的发展算得上“历史悠久”:从《三星智力快车》到《开心辞典》,从《芝麻开门》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有的轰动一时,有的昙花一现,有的惨淡落幕,有的正当热门。可说到底,谁也不曾摸透这类节目的“底细”,多的是我们还不知道的事。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  作者:何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