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曼改编的《爱与黑暗的故事》讲的啥?

2016-04-11 15:53 北京娱乐信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4月17日下午,好莱坞著名影星娜塔莉·波特曼将带着她的导演处女作《爱与黑暗的故事》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与中国影迷见面。这是这部影片去年在以色列上映后首次在中国亮相,电影此次共发放的621张票,更是在10秒内被抢光,成为今年电影节十大最期待影片之一。

没有抢到电影票的读者也别着急,我们把阿摩司·奥兹的原著小说,给您来一场文字版的剧透,看看书中到底有怎样的内容?

波特曼出生在以色列

《爱与黑暗的故事》是根据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同名回忆小说改编而成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耶路撒冷为背景,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展开,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悲剧故事,从而折射出的犹太民族百年来存在的历史变迁的状况。

其实,波特曼本就出生在以色列,13岁的时候跟随家人移居到美国。2015年,娜塔莉·波特曼带着该部影片回到她的故乡以色列,就如回到自己的根。她曾表示在原著中的很多情节都与波特曼的家庭背景和童年经历十分相似,书中优美的文字和丰富的感情让自己十年前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在脑海中看到了整部影片。

奥兹为电影所感动

与娜塔莉·波特曼相比,原著作者阿摩司·奥兹不太为普通读者所知。其实,阿摩司·奥兹是当今以色列文坛最杰出的作家,也是当今希伯来语作家中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一位。迄今为止,他已经发表了12部长篇小说,多部中篇小说集,杂文、随笔集和儿童文学。他的作品曾翻译成30多种语言文字,遍布世界各地。

阿摩司·奥兹与中国的结缘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我的米海尔》《费玛》《了解女人》等5部作品一起涌进中国,迅速获得了中国读者的热捧。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以色列国家奖、法国的费米娜奖、欧洲颇负盛名的歌德文化奖、西语界最有影响力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以及2013年国际弗兰茨·卡夫卡奖等。

在影片拍摄之前,阿摩司·奥兹曾与娜塔莉·波特曼有过交流,并鼓励她要创造出独属于她的东西。电影上映后,奥兹由衷的赞美波特曼,“我为你的创作所感动,乃至震撼,电影连一丝不对劲的地方都没有。”

书中寄托对母亲的思念

奥兹12岁的时候,母亲自杀。所以,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阿摩司·奥兹深切地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

文中写到,尼海米亚大叔从角落里突然冒出两句歌词儿,听起来像走投无路的野兽在咆哮,“啊,道路是如此的漫长曲折,越过高山,越过平原,啊,妈妈,我在热浪中、在风雪中寻找你,我思念你,可你越来越遥远,嗨勒嗨……”这也仿佛是奥兹内心最深处的呼唤。

在电影中,34岁的娜塔莉·波特曼就扮演了这位饱受折磨的母亲“范妮亚”一角。范妮亚知书达理又极富想象力,然而,她所有的梦想也正是一步步将她逼向死亡的原因。奥兹评价波特曼演的这个角色是“最成功的形象之一”,夸她塑造了一位可爱、不幸,而又令人心动的母亲。

作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1939年,阿摩司·奥兹出生于耶路撒冷。虽然,家里的生活条件不好,书却随处可见。他的父亲能读懂十六七种文字,会说十一种语言,而母亲也会讲四五种语言,看懂七八种文字。

《爱与黑暗的故事》中,细致描述了“我”的父亲母亲,两个善良人的感情生活,他们十分相爱,但是这段感情最终却以悲剧收场。

在这部长达500多页的巨著中,奥兹先生不仅写了他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家庭的日常生活,而且始终把这个家庭与犹太民族社会的细胞置于犹太民族和以色列国家的历史与现实之中,以小见大,产生了 “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惊人效果。在某种意义上讲,奥兹先生不仅仅是个杰出的作家,还是一个优秀的社会问题专家,《爱与黑暗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作者身份以外的,他在民族问题上、语言科学上、国际政治方面的学养和眼光。

莫言对其 推崇备至

2005年,阿摩司·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出版后,很快就被业界誉为“奥兹最优秀的作品”,当年的“歌德文化奖”也因而颁给奥兹。 中国译林出版社第一时间购买了中文简体版版权,由被读者誉为“奥兹中国的代言人”的钟志清翻译。

2007年,《爱与黑暗的故事》中文版正式在中国面市。当时,阿摩司·奥兹还被邀请访华,参加了新书首发式和中科院举办的作品研讨会,会上,莫言、陈众议、阎连科、邱华栋等人对奥兹推崇备至。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作者:刘珲 武祉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