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剧院魅影》要做中文版了,不过是在三年后的2019年。由于中国缺乏音乐剧表演人才,该剧中文版引进计划被迫推迟了6年。即便距离2019年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为这部剧而做的人才储备工作现在就已开始了。日前,“中国音乐剧人才”培养计划正式开始授课。
“去年底、今年初英文版《剧院魅影》在北京和广州共演出104场,票房达到1.2亿元。可我们的初衷原本是想引进它的中文版。”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长张宇透露,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演员,引进中文版的计划在2013年启动后又被迫停止。
“相比已有的中文版《妈妈咪呀》,‘魅影’的难度更大。”音乐剧制作人田元介绍,全剧需要近40位演员,且几个主角的表演难度很高。“扮演女主角克莉丝汀的演员最好不超过30岁,可她的嗓音又必须具备超越这个年龄的稳定性。”田元说,按照剧情,克莉丝汀本来是个舞蹈演员,这就要求演员舞姿还要好。其他几位主演的演唱也要糅合古典唱法与流行唱法,这些人才都很不容易找到。
“有了经典剧目,但缺乏有表现力的演员进行中文版的二度创作,这成了阻碍行业发展的绊脚石。”张宇说,对外文化集团这才联合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英国真正好集团、澳大利亚国立艺术学院联合举办“中国音乐剧人才”培养计划。
4月6日下午,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总部一层的排练厅里,26岁至43岁不等的45名学员,聚集在一起学各种动物的叫声。震耳欲聋的混乱中,忽然一个有力的声音用英语喊道:“现在,请狗去找到狗,猫去找到猫!”排练厅里,人们应声而动,很快学狗叫的演员们围成一圈,学猫叫的围成另一圈。发出指挥口令的是澳大利亚国立艺术学院音乐剧大师课的老师泰伦·帕克,围着他的学员全部是中国东方团的演员。“我们全是自主报名的,因为想尝试更丰富的表演。”演员谢一梅说,虽然自己是搞民族声乐演唱的,但由于中国东方团的特殊要求,团里演员必须既能跳舞也能唱歌,有比较好的综合训练基础。这些特点也很快被澳大利亚的老师捕捉到了。“有这么好的基础,其实很适合转型为音乐剧演员。”老师菲利普·夸斯特说。
“对成熟演员的培训是一种普及性的培训,之后还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角色培训。”田元说,就在前天这项计划还把触角伸到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眼下正在学校里读书的音乐剧专业学生是‘魅影’中文版重要的人才库,人才培养计划也将专门设计针对他们的培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