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被电影节规则绑架 会失表达自由

2016-04-07 08:22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陆川对谈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主席

4月5日晚,“对话加拿大——中国电影行业:现状和挑战”论坛在加拿大驻华大使馆举行。导演陆川与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主席皮尔斯·韩德林,就当下中国电影人的“电影节情结”展开对谈。“电影节的确支持了一代中国电影人走向国际,但当下青年导演是否还能依托电影节走下去,其实变成了一个问题。”陆川希望国内导演不为电影节规则所绑架,不要投其所好,而是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尽管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王的盛宴》先后在两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映,也为他带回不少好评,但他并不赞成一名导演将影片亮相电影节及获奖作为终极追求。“如果一个电影人把宝押在这上面的话,实际上是一件挺悲哀的事情,因为或多或少会被电影节的规则所绑架,限制自己的创作自由。”

在陆川看来,国内影片要想入围国际知名电影节,一般会选择“老少边穷”题材,关注比较边缘的群体,影片里人性的状态也趋于极致化。“其实,当下中国正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能提供无数的滋养。但是这种故事出来还真不一定能保证被三大国际电影节选中,因为中国发生的事情并不一定是电影节想象中的中国。”他说,电影节的确曾经支持了一代中国电影人走向更大舞台,但从中国电影当下情势看,电影节已不再是年轻导演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他认为去年大卖的国产影片《老炮儿》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这部电影不符合“老少边穷”款,而且它讲的是代际之间的矛盾,并非国际电影节喜欢的类型,但它最终反响非常好。

不过,皮尔斯·韩德林认为,电影节还是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在他看来,对年轻的电影制片人来说,低预算的电影、艺术影片进入国际电影节,对他们而言依然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公众、媒体的关注,也会使得专家能够关注这些电影。“现在,艺术电影生存的空间很小。我小时候有很多专门的艺术电影院,现在都没了。电影节已经变成了一种替代原来艺术电影院的发行渠道。”皮尔斯·韩德林说,陆川、张艺谋、陈凯歌、王小帅这样的优秀导演都在转型,摆脱原来的模式,包括中国电影的市场也在快速变化,“西方电影界都很关注这个发展趋势,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电影节都想体现这一点。”

当被问及在“好票房”和“获大奖”之间,如何抉择时,陆川的回答很干脆:“肯定希望做一部好电影,这才是导演的本分。”不过,他也承认,在中国拍电影不单单是讲好故事,还得跟当下观众的接受度去结合,“要让他们去接受非常先锋的电影语言,还不太现实。”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陈涛 陈勇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