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因素,让张大姐每天都在不断强化着这项专业的“迅速扫描”技能,颇有些“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意思。 史琳娜 摄
在苹果园地铁站北口坐落着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石景山区分公司82001号报刊亭,凭借着经营人张美兰多年的周到服务,这个报刊亭成了众多乘客和附近居民的文化信息汲取站。
张美兰来自鱼米之乡江苏,今年五十有三,张大姐是高中学历,这在村里,乃至县里同龄人当中都是非常少有的,由于张大姐高中学的是俄语,但高考考的是英语,就是这样的情况,张大姐高考仅差19分与大学校门失之交臂。早在1991年时,张大姐就跟着丈夫来到了北京,做一些裁缝之类的手艺活。那时,附近居委会有一个大妈,发挥余热经营着一个小报摊,平时张大姐碰到大妈都会没事闲聊几句问候一下,就这么逐渐的和大妈熟络起来。张大姐回忆道:“大概是1992年那会儿,大妈年纪大了,又赶上冬天,报摊有点儿干不动了。”当那位大妈想把手中的报摊交给别人干的时候,她第一个想到了为人谦恭客气的张美兰。就在1992年的那个冬天,张大姐干起了她至今都难以割舍的报刊零售。张大姐刚开始干报摊那会儿,这附近除了她,没几处卖报纸的地方,所以大家都来她这买,街里街坊都跟张大姐维系着融洽的关系。张大姐每天都能卖400多份报纸,最多一天卖700多份报纸,在邮局取报纸算是大户。要说当时对张大姐帮助最大的要属石景山邮局的老罗师傅,老罗师傅看张大姐每天骑车来取报纸,取的又多,每次老罗师傅都把张大姐送出邮局,看着张大姐骑上车才放心回去。那时在北京卖报纸要办证,而且只能是北京人才能办,张大姐跑了好几趟都没办下来,张大姐把这事儿跟老罗师傅说了,老罗师傅出面为张大姐做担保,这才把证给办下来。
1998年邮局给张大姐换上统一的邮政报刊亭,让她免去风吹日晒之苦,这报刊亭一干就是18年。
经营报刊亭时,也有一位像老罗师傅的好心人一直帮助着张大姐,这就是公司的崔经理。起初张大姐的报刊亭位置不佳,导致生意不太好。崔经理看张大姐平时勤勤恳恳、起早贪黑经营报刊亭,就是挣不着钱,替张大姐着急。跟政府主管部门多次沟通协调后,最终把报刊亭迁到了现在的位置。另外,崔经理还教张大姐如何码放报刊才能吸引顾客。
远亲不如近邻,张大姐一来北京,在苹果园小区租房,当时的居委会主任觉得张大姐不容易,把自己家的衣服、被子、电风扇都送她。这不,主任又给张大姐送挂面来了。
透过报刊亭,张大姐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有交集,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有温暖,也有辛酸。一个报刊亭,就是一个小社会。
在张大姐诸多老客户中,有一位特殊的老客户,在报刊亭买了4年报刊,他是一位抑郁症患者,本人不怎么来报刊亭,都是让他的妈妈来取报刊,有一次他妈妈来报刊亭给张大姐带张小纸条,纸条上写:“阿姨,我特别感谢你,我知道我有病,可是我控制不住,老给你打电话,你别烦我。”这位顾客每天最少给张大姐打两个电话,问问杂志到没到货,张大姐总是耐心地回答,赶上忙没来得及接,张大姐也是忙完第一时间给对方回过去,怕他着急。
张大姐每天都要在早上5点多就开门营业,直到晚上10点多关门。每天的清晨时分,去换乘地铁的乘客从公交车上一下来,张大姐就绷紧了神经,迅速地在人群中寻找有买报刊习惯的顾客,就像是雷达一样。张大姐的“雷达眼”一旦发现目标,在他们离报刊亭还有段距离的时候,就已经为他们准备好要拿上的报刊。张大姐的这个本领,让早上行色匆忙的顾客可以拿上报刊就走,毫不耽搁,要是特别着急,钱也可以先不给,什么时候有工夫路过再给也行。环境的因素,让张大姐每天都在不断强化着这项专业的“迅速扫描”技能,颇有些“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