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匠人精神,学会好好做事

2016-04-01 09:13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探讨匠人精神,学会好好做事

   

“匠人精神”这两年渐渐成为一个常被提及的、时髦的词汇。本周,由活字文化策划、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匠人精神》一书,在北京正蹊堂举办读者交流活动,在这个可以体验多种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空间,多年来沉浸在传统手工艺领域的人士,与读者分享了他们心中匠人精神的精髓是什么以及我们目前与真正匠人精神的差距究竟在何处。

    

秘诀1 要会“好好做事”

据介绍,《匠人精神》一书,为“秋山木工”代表秋山利辉关于如何培养具有日本特色的合格“匠人”的著作。书中秋山利辉通过列举“秋山木工”的“匠人须知三十条”,阐释了其心目中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即对一个人品格的重视远高于对其技术的要求。同时,通过讲述自己从进入木工行业,努力自我培养,直到成长为一名行业领袖的人生历程,秋山利辉现身说法: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若想实现真正的自我,社会若想恢复凝聚力,重拾失落的“匠人精神”势在必行。该书体现了一种不是培养“会做事”的工匠,而是要培养“会好好做事”的一流匠人的精神,并展现了为社会、为他人工作,生命将会熠熠生辉。

秘诀2 要锤炼心性

资深唐卡绘画、收藏者梁静在交流中说道,一个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仅靠天赋和灵感是完全不现实的,而要靠匠人精神中所说的那样,要锤炼自己的心性,反复不停地进入到这件事情里面,挖掘其最深刻的东西。“我在北京的工作室签约的画师达娃老师,是班禅大师的画师的弟子,达娃老师从十五岁开始,学了八年的唐卡。我看匠人精神中,秋山利辉对学徒定制的时间也是8年,达娃学画的第一年就是研磨颜料和制作画布,基本上就是一个学徒的状态,都没开始画画,第二年才开始学习度量经,先从释迦牟尼佛头的度量经开始,再进展到佛的身体、服饰,第三年第四年,才能真正意义上开始画唐卡。比如这幅,大概1.2米高,1米宽,整整画了一年的时间。达娃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每天都是8:30开始画,就盘腿坐在那里不动,一直到中午,吃一口东西,下午继续,到下午六点钟。我都很惊讶他能够这么坚持不懈地在做这件事情,太专注了,有时候我说,达娃老师,今天天特别好,出去溜达溜达吧,他说没关系,我觉得在这儿画画挺好的。拥有这种匠人精神,这样锲而不舍,才能创作出这么优美的艺术品。”

     

秘诀3 要“爱管闲事”

资深媒体人王恺认为:“该书中提到在秋山利辉的木匠房做学徒至少要八年,还有30条守则,这些守则初看是特别没有道理的,比如有条守则就是说你进入这个系统之后你一定要爱管闲事,你一定要每天保持乐观精神面对一切。其实在我们成长的环境来说,肯定会觉得,为什么每天非要笑容满面,我为什么要管别人做得好不好,但你细想,回到淬炼心性的角度来说,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说好管闲事,在一个工匠系统里,好管和不好管,真的是有非常大的距离,如果是只管修杯底,我就只修杯底,我把那一步变得炉火纯青,我们可能在明清的时候手工业就完成成熟,但我们完成的是手工业的流水线,我在想,这个是不是妨碍了我们匠人精神的形成,就是这种‘只管一点’。”

梁静也提到流水线作业与真正“匠人精神”不符合的地方,比如“有些地方唐卡画师的培养已经不是我之前说的6年,8年,而是说,我们仨是一家人,我学会了我教你画云,我教他画花,我把这个工序安排好,大家就流水线作业,很快地就完成一幅画,这样的唐卡呈现出来的是什么?你很难去说了,因为大家的想法都是不同的,这只是把很多图案拼凑在上面了。而不是一个艺术家,他有一个创作的发心,然后不停地深入所呈现出来的效果,这就是两回事儿,它跟艺术无关,这个可能是我们中国人所理解的“匠”,但这不是匠人精神。”

   

对比 中国工匠分工过于细节化

在“匠人精神”这个词语火热起来的同时,相关人士也提出了一些问题。王恺在讲述于中国、日本、韩国多年访问优秀匠人的经历时说道:“我大概是十年前的时候,就开始不断地去景德镇,大概六年前,不断地去日本,反复地去,见到很多日本工匠,还有韩国也多次去过,这种不断地探访中,我产生的困惑特别多,在景德镇的工匠系统里,工匠是不受重视的,跟日本有非常大的不同。比如,我们在景德镇做一个杯子,就哪怕是最小的,一个茶杯,比如它有72道工序,从最开始的练泥,有专门的工匠把泥放在地上不断地踩,又有工匠把泥拿出来,有人专门修坯,有人专门拉坯,就是这里面有无限的小的工序。比如说我们前不久去看鸡缸杯仿制品的时候,光是一只公鸡就可能有三个人来画,并不是一个人来完成,分工高度地细节化。中国有一个工艺美术大师系统,我们就发现中国的工艺美术大师很少有这种所谓的工匠系统出来的,我们很少有一个修坯的师傅,或者一个拉坯的师傅,一个练泥的师傅,说他是一个大师,他反而是底层的。”

       

对比 日本强调工匠个人修为

王恺还说道:“见了很多日本的陶瓷大师、茶具大师,我发现日本的工匠系统里每个工匠都是独立完成他的整个作品,他基本上不会是假手于别的人,包括我去韩国看到很多韩国的陶瓷工匠,他有一个工作室,工作室里只有一个人,往往在深山老林里,他住在离城市二三十公里的地方,我们中国的工作室,比如景德镇、宜兴手工业集中的地方,工作室里有很多人,有很多土地很多工人,但是在韩国在日本,很多大的工作室,比如一些国宝级的工作室,当然也有很多徒弟,但不是说大家共同来完成一个工作,而仍然是一个人从开始的练泥,到后来的拉坯修坯,一步步完成。日本有一个模仿中国紫砂壶的叫常滑烧,在日本常滑,大概都是16岁或者18岁就开始进入这个行业,然后就不断地自己来,从如何拉坯学起,他们叫‘辘轳’,跟我们那个拉坯的转车是一样的,然后他会非常熟练地掌握这个手艺,而且在最后的上釉、烧,并没有很多的人帮他来共同完成,所以日本的工匠系统中,我觉得特别强调一个个人的完成和个人的艺术修为。而我们中国的工匠系统中,我们评选出来的工艺美术大师,往往是最后在陶瓷上画那几笔画的人,我觉得这是我们最大的一个区别,我觉得中国的工匠是不强调其艺术性的,我们在说到匠人这个词的时候,我后来仔细在想,在中国‘匠’这个词有时候往往不是一个很好的词,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作品不好,我们都说‘匠气’,当然也有好的词‘匠心独运’,但我们强调的是‘独’,就是说他特别好,跳出了那个系统,就是在中国,‘匠’不是一个高级的词。”

延伸阅读 手工艺人书写《制瓷笔记》

近两年,关于手工、传统、匠人等关键词的书籍,正在陆续出版。这也在出版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热潮。比如被称为从手工艺人视角面向大众书写的作品《制瓷笔记》近日出版。

据介绍,该书用散文的笔调、笔记的体例,从烧造的故事角度,将材料、历史、文化、工艺融在其中,结合大量图片,希望让读者形象地看到瓷器的诞生过程及其背后的故事。该书的主角正是匠人:拉坯师父,利坯师父,画瓷师父,吹釉、荡釉师父,烧窑师父。

一般来说,传统匠人有精妙的工艺,但却很难用文字表达出来。而该书作者涂睿明,致力于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陶瓷文化与美学的传播,以当代艺术与设计的介入,将传统融入现代生活,推进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复兴。他沉浸手工制瓷十年,每天都与匠人打交道,希望将匠人的智慧、情怀、感受表达出来。

《京都手艺人》展现古都文化

京都作为邻国日本传统古都,保持着浓厚传统文化特色,被誉为“心灵故乡”。京都传承、融合并发展中国原初的艺术文化,是国人心中的向往之地和旅行日本的必到之所。深入手艺人的日常,探寻造物的魅力所在的《京都手艺人》一书近日引进出版。

据出版方介绍,日本以“劳身”为荣,也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尊重匠人的文化。该书记录了五十种传统手工艺,为此走访了五十多位手艺人,其中有不少工艺濒临失传,受访匠人已是唯一的传承者。作者带我们亲临他们的工作现场,以丰富的图文诠释工艺流程,细腻地呈现在都市快节奏之下,手艺人如何用专注和手艺对抗机械时代的冰冷。该书不仅是一份珍贵的记录,也是一次见证。从手艺人质朴的语言中,对工作的认真、对手艺的自豪和倾注一生的匠人精神触动人心。同时,他们对传承的忧虑和失落让人揪心,也更体现了这本书作为“记录”的珍贵价值,它让我们得以见证京都手工艺辉煌的过去,也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为其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作者: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