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看到一篇文章,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十年大萧条期间,唯一繁荣的产业是电影业,诞生了一批类似《乱世佳人》的一代经典,就连奥斯卡电影奖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那篇文章还煞有介事地分析原因,说那个时候大家都没工作,只好跑到电影院去消磨时光,云云。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瞎扯,看看现在我们的情况,我一下子就能把原因说清楚:实体经济不景气,资本只好从中抽身,为了保持流动性,资本纷纷进入电影业,推动了这个行业的发展。
中国内地的影视业这十年来狂飙突进,不是中国电影人脑洞突然大开的结果,实实在在,是被各路金融资本拉起来的。从这个角度说,金融起到了推动文化产业的作用,不能因为资本逐利,就把资本的社会价值看死。
内地票房去年440个亿,好多人惊为奇迹,但对于电影产业来说,440亿的产值算不算高呢?我告诉你,绝对不算。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家电影院其实是个小小的房地产项目,我们知道,杭州下沙,现在有8家电影院,电影院的造价都在1000万以上,还不算地皮钱,至少也值1000万吧?也就是说,光是杭州一个区的电影院成本就在1.5亿左右。你说,这440亿票房,够不够分?
从主观上来说,资本不是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是来赚钱的,把钱投给能带来稳定收益的项目。这样说你可能不明白,我换一个说法:越有名的导演演员,越值钱。因为钱投给他们的作品,保险。
这也可能解释这几年所谓的大制作越来越多——不是导演想拍,是资本想赚更多的钱,才把电影制作费用哄抬上去的。
我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影视产业还将高速发展,但是,就和做股票一样,至少这个产业,现在不在底部,再往里砸钱,也能赚,但未必赚得多。对于资本来说,对于影视产业的投入,到了需要控制风险的阶段。对于影视产业来说,面对好像是从天下掉下来的钱,更是到了需要冷静的时候。说句不太好听的话:你未必值那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