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鄙视链上,请一个不错的话剧导演来拍电视剧,除了宣传需要的“噱头”,对于作品本身,真的有必要吗?答案是,不比不知道,区别真是挺大的。正在北京卫视播出的《猎人》是徐昂的电视剧处女作,如同教科书一般,精炼、讲究、结实的品质不仅比同期作品明显高出一截,连之前的标杆之作相形之下也现了短板。
2014年的低成本抗日剧《红色》以文艺清新的剧情成为“黑马”;2015年《伪装者》开播,则以高颜值加偶像化人设为主要卖点,时髦得不像谍战剧的明家四姐弟席卷社交网络。这两个戏被总结为,电视剧并不需要完美作品,只要在某一方面做到独特风格化,就能一击即中。在这样的“成功学”指引下,很多故意“偏科”、以“剑走偏锋”为捷径的作品纷纷问世,包括后来的《太子妃升职记》更是火上浇油。于是,风行一时的越来越多,耐看讲究的越来越少,不得不说也是一种遗憾。
例如,《伪装者》中令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明家四姐弟之间特殊而复杂的关系,但故事进行尚未半时,四姐弟就已都转成地下党立场一致了;而《猎人》中的侦探四人组处在更残酷的生死压力下,把戏剧悬念进行到了最后一刻;“狩猎”兄弟四人组日常总是打打闹闹颇为热闹有趣,这一点同《伪装者》如出一辙,但戏剧走向则截然相反,越来越紧张危险。
另一个明显区别是,当主角偶像化时,很难避免为了衬托主角的形象,配角乃至对立势力往往被塑造得偏于简单。《红色》中的配角们虽然性格鲜明颇为出彩,但日军一方实力偏弱,主角又太过万能,于是敌军大部分时候被徐天和女主角用来刷怪升级,少部分时候用来促进男女主角情感发展,粉丝们戏称该剧为“披着谍战外衣的文艺小言情”。《伪装者》更夸张,明楼一个人就垄断了四大势力,敌我对比过于悬殊的结果就是,剧情还未过半,观众的注意力就转移到了四姐弟的日常斗嘴和弹幕互动上。
《猎人》乍一看也是偶像化的,但导演拥有戏剧经验的作用更为突出,通过操控复杂的角色和多重的人物关系,将戏剧张力坚持到底。配角更典型化、戏剧化,每个角色身上都至少有反差极大的两面……这些习惯性讲究和戏剧本能,不仅是《猎人》身为推理剧天然要求的,也应该是电视剧的基本素质。可惜,上述种种不知何时起都成了奢侈品,智商、逻辑、严谨乃至戏剧本身,都被一个轻飘飘的“颜值”无情碾压了。这样的大环境,徐昂“救市”有点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