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参加市民学校的素描培训班
胡孝明 裴瑞春
3月5日,天津市河西区挂甲寺街市民学校开学,首期有400多名学员报名。街道居民王阿姨听说市民学校开班,第一时间就赶去报名,并选择了合唱课程。“经常在公园看到很多老人参加大合唱活动,气氛热烈,每个人都很开心,很想赶紧学会了加入他们的队伍。”王阿姨充满期待地说。
居民自愿参加,免费入学,不限年龄,课程自选,内容涵盖书法、绘画、合唱、摄影等280余门,自启动“512市民教育工程”至今,河西区在区、街、社区三级设立了160所市民学校,每年参加学习的居民超过60万人次,孵化文化社团千余个,培育文化志愿者万余人,成为传播学习理念、提高居民素质、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载体。
建立体制机制孵化文化社团
通过市民学校,一批批文艺爱好者聚在一起上课、排练,很快就能培育出一个个基层文化社团。比如在挂甲寺街市民学校的培育下,该街的京东大鼓学习班不断发展壮大,队员从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目前的40多人,队员中既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七八岁的儿童,他们每周都会聚在一起排练节目,参加了天津市、河西区举办的多次各类文艺演出,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京东大鼓不断传承发扬下去。
为扶持市民学校发展,河西区专门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作为专业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协调全区市民教育工作。每年投入专项资金近180万元用于市民学校日常组织运营,有力地促进了市民学校的发展壮大。
借助市民学校教育载体,河西区培育了一大批专业技能精湛、甘于奉献、热心文化的优秀文艺骨干,成为全区各项文化活动的带头人。在此基础上,河西区建立并实施了对志愿者的注册、培养、奖励和管理机制,每年组织开展“双百双十佳”评选活动,即每年评选出100支优秀文化团队、100名优秀文化志愿者、十佳文化带头人和十佳文化精品,树立典型、表彰先进,逐步培育发展了一支超过3万人的专业强、接地气、素质高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文化志愿者队伍超过2000支。
搭建多种平台提升文化品位
市民学校成立至今,每年都举办街道市民学校文化课程展示活动。在市民学校中开展书法、绘画、手工艺、合唱、舞蹈、文明礼仪情景剧等文化展演活动达30余场,社区市民分校文化展演活动达110余场,每年参与各级、各类文化展演的学员达30万人次,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
2015年,河西区举办多场“庆七一”专场演出活动,为党的生日献礼。全区各个市民学校的教室、排练室当中,嘹亮的歌声、欢快的舞蹈、优美的戏曲一一上演。大营门街三义书画社筹办了“共筑中国梦”书画作品展,学员们纷纷挥毫泼墨,创作新的作品,用笔墨赞颂党的丰功伟绩。东海街三水南里春光曲艺队曲种多样,创编的京韵大鼓《迎春曲》与歌曲《红梅赞》巧妙结合成《红梅迎春》,京韵大鼓《长征》与合唱《长征》紧密结合,让传统曲目更有气势,这些改动后的曲目,既弘扬了民族艺术、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便于广大曲艺爱好者学习、演唱。
运用“互联网+”满足居民文化需求
数字化学习的兴起,微信的出现,又为居民随时随地学习创造了条件。为了给教师、学员拓展学习空间,河西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建立了社区教育微课程平台,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短平快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依托各街市民学校优势特色课程,创建了20个市民学校文化课程教学研究基地,发挥学科基地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组织作用。在建立学科教研基地的基础上,分学科组织展示活动。以项目为引领,启动了“市民学校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创新实验项目。组织各街道市民学校明确研究方向,指导项目实施。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市民学校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运行机制更加完备、管理模式更加规范。尤其在市民学校“班级与文化社团融合共同发展、后备教师保障机制、创建民间民俗课程”等热点、难点问题的实践与探索上加大科研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市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凭借优异的成绩,河西区获得了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称号,“市民学校”项目还获得了天津市社区教育项目一等奖;书法、剪纸、面塑等12门课程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