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艺术家与中国社区民众共舞

2016-03-24 08:42 中国文化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预热“中拉时间” 哥伦比亚艺术家与中国社区民众共舞

哥伦比亚艺术家与社区阿姨共舞      郭幸福 摄

本报记者  陈  璐

作为2016“中拉文化交流年”开幕演出,“中拉时间”于3月24日和25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多个拉美艺术团体和艺术家日前已陆续来到中国。3月18日,首批抵达的哥伦比亚舞蹈家走进北京朝阳区三里屯街道,与社区民众进行近距离交流。中拉舞蹈共切磋,欢声笑语满现场,由中国文化部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和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三里屯街道办事处承办的这场活动,既是“中拉文化交流年”开幕前的一场“热身”,也是让基层百姓了解拉美艺术、深入推进人文交流的重要项目之一。

活动当日,阳光明媚、春暖花开,三里屯街道中纺里社区莺歌燕舞舞蹈队的阿姨们形成的风景,却比春色还要美丽。这些年龄都在60岁以上且无舞蹈功底的社区普通老人,率先献上悉心排练的中国舞蹈《南泥湾》。鲜艳的服饰、优美的音乐、稳健的台风……阿姨们极具感染力的表演,让台下观赏的哥伦比亚艺术家也不禁鼓掌叫好。

随后,来自哥伦比亚“激情加勒比”舞蹈团的8位艺术家身着盛装,带来特色浓郁的哥伦比亚民族舞蹈。这一舞蹈源于哥伦比亚黑人祖先的传统,展现了当地人傍海而居的日常生活。悠远的歌声、艳丽的长裙令人犹如置身海滩,欢快热烈的舞蹈和娴熟高超的技艺,则让观众感受到哥伦比亚舞蹈中生命的张力。虽然刚刚经历了长途飞行,一到北京就立刻投入紧张的排练和演出,但在舞蹈团团员们脸上完全看不出疲倦。在接受采访时,他们纷纷表示,首次来到中国印象非常好,能够参加“中拉文化交流年”演出并与中国普通民众展开交流更是深感荣幸。“在哥伦比亚,我们同样既走进剧场又走上街头。希望类似的文化交流活动能够长期、持续地开展下去,让我们有机会真正认识和了解对方。”“激情加勒比”舞蹈团团长罗萨娜说。

哥伦比亚驻华大使卡门萨·哈拉米尤·古铁雷斯说,“激情加勒比”舞蹈团在本国享有很大声望,他们既保留传统也传递当代声音,通过技巧与力量充分展示民族歌舞的魅力,传播加勒比地区的文化。“中国和哥伦比亚都是美丽而文化丰富的国家,深入的交流有助于我们互利共赢。”

朝阳区人民政府三里屯街道办事处主任唐涌涛也表示,虽然三里屯社区辖区不大,但包含70多个国家的大使馆,是世界各国朋友居住与交流的地方。远道而来的哥伦比亚艺术家和社区阿姨进行交流互动,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确,莺歌燕舞舞蹈队的老阿姨们拥有不少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经验,她们利用业余时间,克服困难,积极训练,向国际友人展示了中国老人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中拉舞蹈表演前后都有相关人士进行讲解,让彼此能够了解舞蹈的背景与内涵外,当天的活动还安排了一个趣味十足的环节——让哥伦比亚舞蹈家与社区阿姨互学对方的舞蹈。老阿姨们训练有素,很快就跟着哥伦比亚舞蹈家跳得有模有样;活力四射的哥伦比亚舞蹈家接过绸扇,也舞出了一番特别的飘逸味道;他们还比划着互相教授各自的语言,笑容在脸上绽放……艺术的相通和心灵的融合,在这一刻被彰显得淋漓尽致。

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副总经理秦文焕表示:“在‘中拉文化交流年’策划之初,我们就力求不仅做到项目的交流,更要实现人与人的交流、人文层面的互通。因此,面向民众、走进百姓的交流活动会贯穿文化年的始终。”

2014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拉美时提出2016年举办“中拉文化交流年”的倡议,得到拉美及加勒比国家的热烈反响。“中拉文化交流年”由中国和拉美及加勒比地区近30个国家共同举办,将通过演出、展览、论坛、电影展映、图书节、文明对话、经典互译、人文交流、旅游推介等各种类型的活动,深入交流,增进友谊。即将亮相的开幕式演出“中拉时间”上,来自中国和哥伦比亚、古巴、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的近百位艺术家,将联袂为观众呈现一台集合了剪刀舞、探戈舞、芭蕾舞、音乐剧、钢琴演奏、合唱等艺术形式的歌舞盛宴。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  作者: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