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多措并举打造城市阅读新空间

2016-03-23 09:14 中国文化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城市书吧 图书漂流 首善E阅读 天津市河西区多措并举打造城市阅读新空间

社区居民在城市书吧内乐享“悦读”生活

胡孝明

为贯彻国家倡导全民阅读的精神,天津市河西区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整合文化资源,创新阅读空间,在加强公共图书馆和少儿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了“城市书吧、图书漂流、首善E阅读”三位一体的城市阅读新空间,推动阅读向社区、家庭延伸,加强并完善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城市书吧:城市阅读的实体空间

自2013年第一个城市书吧落户河西区以来,截至2015年底,河西区已经建立了61个城市书吧,呈现了数量多、范围广、全覆盖基层社区的特点。河西区不仅把城市书吧建立在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社区文体活动室内,还把它建到了企业、军营,甚至是农贸市场内,打造了天津市首个面向“新市民”的城市书吧。每个城市书吧的藏书量在2000册至5000册不等,图书门类包括文化、科学、生活、少儿等七大类,每月还提供5种以上期刊,着力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阅读需求。

3年来,河西区在加大新的城市书吧建设力度的基础上,每年拿出专项资金为每个书吧新增图书800册,不断丰富书吧的藏书。在2014年天津市示范书吧评选中,河西区德才里、龙江里、微山里、富裕广场、美好里5个书吧被评为“示范城市书吧”,这一成绩在天津市中心城区里名列前茅。利用城市书吧的载体优势,河西区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如马场街组织的“书香马场·全民阅读月”活动,每年都能吸引近万名群众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城市书吧建设越来越趋于正规化,在发挥其自身文化优势、提升居民文化素养的同时,也为河西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发挥着光和热。”河西区图书馆负责人说。

图书漂流:城市阅读的流动空间

河西区结合自身图书服务工作实际,量身打造了“西岸图书漂流基地”。图书漂流活动由图书馆牵头,全区居民共同参与,将图书放置到各个图书漂流基地,让图书馆的图书流动起来、循环利用,开启城市阅读新形式,实现全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

截至目前,河西区已经先后在部队、街道、社区、机关、学校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单位和群体合作建立了十几个图书漂流基地,放漂图书2万余册,在各类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河西区还联合社会力量共建基地,开展延伸服务,让图书漂流向乡村延伸,向机关和党校延伸,向军队延伸,向环卫部门延伸,向监狱延伸,向研究所延伸。河西区在蓟县渔阳镇东马坊村、天津市委农工委和市农委机关工会、空军93688部队、天津市监狱局、天津市感光空间现代雕塑艺术研究院等地建立了“西岸图书漂流基地”,针对不同读者群体提供书籍,开展送书活动、知识竞赛以及读书日活动等。与此同时,图书漂流还为弱势群体提供专门服务,定期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展阅读辅导、趣味阅读等活动。

首善E阅读:城市阅读的虚拟空间

2015年10月30日,由天津市河西区区委宣传部联合天津日报·天津网、青苹果数据中心打造的“首善E阅读”——河西公益数字移动图书馆开通上线,首批上线1万种图书,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青少年读物等内容。广大市民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在河西区的辖区内,就可以通过这个阅读平台免费阅读正版电子图书。

据了解,“首善E阅读”项目采用城市公益数字图书馆的模式,是一种新型数字图书发布方式和移动图书馆阅读方式。这一客户端为百姓提供了内容精彩、内涵丰富的公益数字阅读体验,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关注图书、喜爱图书、走进图书、阅读图书。

“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区内的百姓获益匪浅,‘十分钟文化圈’理念的提出让河西的居民实现了就近获取文化服务的愿望。”河西区文化局负责人说,河西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城市书吧、图书漂流、首善E阅读”三位一体的城市阅读空间建设,深入研究社会居民需求,积极开展阅读文化活动,打造读书活动品牌,促进“智慧河西”的发展。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  作者:胡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