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My Guest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自2013年6月1日正式上线以来,关注人数和订阅量一直持续走高。每晚10点,人们都可以从中收听到某位明星或名流读诵的诗歌经典,在诗意中洗去一天的疲惫与忙乱。与此同时,“为你读诗”还积极推动着线下诗歌活动的发展,不定期地在国内及海外各大城市举办不同主题的音乐诗会。去年3月21日,“为你读诗”携手波兰驻华大使馆,于北京东方剧院举办了中国首届世界诗歌日音乐诗会,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今日,第二届世界诗歌日音乐诗会又将如约而至,在天桥艺术中心与大家见面。“为你读诗”的创始人潘杰客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讲述了这次诗会的缘起、亮点以及他心中的诗意生活。
北青报:世界诗歌日音乐诗会今年是第二届了,当初怎么想起要办这样一个活动?
潘杰客:世界诗歌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发起的,它和“为你读诗”的目标非常吻合,但是在国内还没有太多人了解,所以我们去年尝试做了第一届世界诗歌日音乐诗会,希望把世界诗歌日这个概念普及开来。可喜的是,今年各个地方都开始做这样的主题诗会了,说明这个概念越来越被大家接受和认可了。
北青报:今年的音乐诗会和去年相比有什么不同?
潘杰客:首先是规模更大了。以往我们举办的音乐诗会都比较小众,参与的基本是各界精英,而这次有近2000人,是历年来活动现场观众人数最多的一次。另外,除了北京的主会场,在全国各地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城市还设有分会场,都是当地主办者主动找我们报名的。报名的有好几百,目前经我们正式确认的超过100家,这种规模的诗歌活动在全世界也是第一次。
第二是主题有特点。这次应该是第一次以生态为中心做的一个诗歌活动。3月20日是春分,在万物生发的春季,我们来宣扬生态、环境、环保,抛弃了人类中心主义,以整个生存环境、地球生态为核心。很多参与这次活动的名人大家知道这个主题后都给予了肯定。我们不是仅仅从诗歌的角度出发,而是从绿色环保的层面来看待诗歌、看待文学、看待我们的社会责任。
第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参与。去年我们做第一届音乐诗会时,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写了封信,希望她能提出一点自己的想法。很巧的是在活动当天收到了她的回信,她在信中表示对此非常赞赏和支持。这一回我们干脆让她也参加进来,请她读了古诗《春江花月夜》,并在她的办公室里录制成视频,届时会在诗会上播放。
北青报:“为你读诗”公众号的听众们对这次活动给予了怎样的支持?
潘杰客:这次全场近2000张票,除了极个别赠票,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微信公众号这唯一一个渠道卖出去的,所以买票的都是我们的粉丝。目前售票开展了三个多星期,余票已经很少。大家对我们特别支持,像有位听众,到现在我们也没搞清他的身份,他一下子就买了50张。每一个买票的人都是在支持诗歌,支持我们所做的事业,我们要深深感谢他们。
北青报:世界诗歌日音乐诗会将会长期举办下去吗?
潘杰客:是的。只要“为你读诗”还存在,哪怕所有活动我们都不做,世界诗歌日的活动也一定要做,会把它当成一个固定的项目坚持下去。因为还没有吸引到企业赞助,所以目前做这个诗会从经济上来说是赔本的。尽管这次是售票,但收入也远远不足收回成本。说起来这也算是个比较遗憾的地方,希望以后可以得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北青报:您觉得怎样才能让大家给诗歌以足够的重视?
潘杰客:过去几十年,诗歌慢慢地淡出人们的生活。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这种趋势正在逐渐得到扭转,像“为你读诗”每晚都有超过10万人去聆听,甚至有过一个星期突破300万的阅读量;线下也陆续有企业找到我们,希望以诗会的形式去做年会,可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开始吧。
北青报:“为你读诗”创办近3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人们的生活中需要更多诗意吗?
潘杰客:不是需要,诗意其实是每一个人本身就有的,只要你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共鸣,然后就会自然生发出来。我们的听众里也有不识字的农民,曾有这样的农民跟我们反馈说:“虽然这一段我听不懂,但给我的感觉就像流水一样流到我心里,让我觉得特别滋润。”诗歌就是这样,会在某一个瞬间让人们产生共鸣,让他的心在那一个瞬间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我们今年的年度主题就叫作“给灵魂片刻的自由”。
像当初王刚第一次给我们读诗,那时候他说的话我永远都会记得。当时公众号刚刚开办没多久,很多人还不知道微信是个什么东西,所以王刚说他不知道我们要拿他录的诗到哪儿去播,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听,“但是今天读了这个诗,我自己就已经得到了享受,感觉我的灵魂像是洗了一次澡”。我们要的就是这种感觉,不是说要你多么懂诗、爱诗,但一生中至少有一次你要试试读诗,感受它给你的灵魂带来的激荡。 文/本报记者 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