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编十万字家风故事传后人

2016-03-19 08:05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耄耋老人编十万字家风故事传后人


马世英老人正在查找资料。  

本报记者 李祥 通讯员 费秋林 张红尧

将曾经教育儿孙的历史故事一页页收集,编录成册,西城区白纸坊街道88岁老人马世英的这本耗时3年多、十万余字的“家风故事”日前终于完成了。

从影响深远的《诗经》,到关系朝代盛衰的历史事件,老人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遴选出若干个历史片段,给家里的14个后代分发了这本“家风故事”册子。马世英说,希望后代从中学习其严谨、钻研的学习态度,向古人学习秉持正义感等高贵的精神品质,同时规范自己的行为,力争成为国家栋梁。

辑录子孙德育教材

27年前,马世英从党政宣传岗位上退休。那时候,除了帮子女照顾孩子,剩余的时间都用来创作。马世英对孙辈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对孩子们生活的照料,还表现在对精神的关注。他常常摘录报刊上的美文哲理,复印整理成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的“品德教材”。

2010年,外孙女考上了大学。眼看孙辈相继离开了家去闯世界,一个人面对社会,马世英萌生了编录家风故事的想法。“‘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做人只有忠厚,家庭才会和睦,社会才会更和谐。”马世英介绍,自己进行历史编录就是想让孩子们在咀嚼历史的过程中明智、明志,做个正直善良的人。

老人说,中国历来重视家风家教。著名的《傅雷家书》便是文艺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家信集。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潜心三载 十万字成册

2011年,马世英开始了编录历史故事的浩大工程。虽然和文字打了几十年交道,但真正着手编录历史书册,马世英还是慎之又慎。经过考虑,他决定采取摘要的方式编录历史书册。

“只要在报纸、杂志上看到历史故事和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我就摘抄下来。”马世英介绍,为了编撰这本跨越5000年历史的书籍,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报刊,包括《辞海》《文史知识》等工具书,以及古今教科书、杂志等。

期间养了一年多的病,但马世英老人康复后马上继续编纂。经过3年多的努力,一本跨越秦汉文明和中国近现代史的《文史摘要》终于完成。这本16开大小的《文史摘要》共132页,分192篇章,10万余字。内容不仅有在历史影响深远的《诗经》等经典作品,还有关系到朝代盛衰的历史故事,每段选文后面还会附上老人从中悟出的道理,以及希望儿孙汲取的立身之道。

“因为不会打字,文字录入电脑我是请复印店帮忙的,每印出一页我都要仔细校对一遍。”马世英介绍,从初稿到定稿他前前后后改了3次,用了一个月时间。

读史明智 留儿孙镜鉴

“编书不光是把东西抄下来就完了,还要有思考,至少让自己读明白。”马世英表示,自己编录历史,内容大多是从报纸、书籍、杂志上摘抄整理的,但其中也包含了自己对这些历史过程的思考和观点。“希望这些想法能够引起后辈的思考,见贤思齐。”

记者翻开讲《鉴真东渡》的一章,马世英先讲述了唐朝高僧鉴真不畏艰险,到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故事。

“我希望通过鉴真的故事让子孙后辈面对困难时学会坚韧、顽强。”马世英说,鉴真自幼刻苦好学,中年以后便成为有学问的和尚。公元742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每一次东渡,都是九死一生。我很感动于这个故事,也希望用它激励孩子们,成就大事要不畏艰苦。”

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马世英基于自己的阅读,也挑选了一些“冷门”但又有着深刻教育意义的故事。《洗冤集录》是中国古代法医学著作,由南宋长期担任司法官史的宋慈编著,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宋慈居官清廉刚正,尤其对审案不敢生一毫疏忽,所以成就这部法医学专著。

因为后人很少真正知道宋慈和《洗冤集录》的故事,所以他就把《洗冤集录》作为一节写到书内。“我希望孩子们可以学习宋慈严谨、钻研的学习态度和刚正不阿的正义感。”

在书册的摘录过程中,马世英还突出了创造发明及各种治国理念,强调实践出真知、时势造英雄的观点,鼓励后人不自卑不气馁,为国家发展出力。

自小接受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们也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马世英介绍,孩子们的生活条件不错,但都很简朴,没有攀比奢靡的坏习惯。“我希望子孙后代通过读史见贤思齐,进一步改正自己的缺点, 规范自己的行为,扩大视野,学习先进经验,把我们的生活建设好,这是我辑录这个小册子的目的。”马世英说。

马世英老人点评摘录

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点评:诗人以石灰自喻,勉励自己坚守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点评:朝廷征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我们要学习文天祥忠贞报国的情怀。

隋炀帝不思进取。

点评:皇帝骄奢淫逸,终致亡国。后人应引以为戒,杜绝养成奢靡的生活习惯。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