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我们每个人都在西游取经

2016-03-18 09:14 解放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我们每个人都在西游取经

3月5日,六小龄童登临“扬州讲坛”,主讲《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西游文化的智慧与哲理》,受到近2000名观众的热烈欢迎。经授权,本版刊登演讲内容精粹。


六小龄童现场抡起金箍棒。张日雨 摄

观众是我的良师益友,常常有小朋友见到我就问:“你脸上的毛到哪儿去了?”“金箍棒还在你的耳朵里吗?”《西游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这里要感谢江苏淮安的吴承恩先生。

伟大的人物,一生做一件事便足矣。如玄奘大师,一生取经、译经、传经,宁向西天一步死,不愿东土一步生。人有了梦想,就不要轻言放弃。一个人真正被人记住的,那一定是他的作品、他的思想,认准了理想信念,只要有兴趣和能力,就要坚持。又如,取经路上的师徒五人,每个人各司其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像一只手,五根手指虽长短不同,但能握成一个拳头。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西游记》,《西游记》已经是我们的一个文化符号,影响了太多的人。

我很反对戏说和恶搞原著。比如三打白骨精是一个经典段落,但有的影视剧拍出了孙悟空、白骨精谈恋爱的戏;还有的戏里,唐僧有了孩子,连小白龙也没闲着;沙和尚这个人物,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把握得非常好,但如果我们看到的沙和尚讲话滔滔不绝,这还是沙和尚吗?人物的定位非常重要,否则,观众就会说那是山寨的、雷人的。

一个民族,没有文化是可怕的;一个民族,有了文化,不去弘扬是可悲的;一个民族,有了文化,再去践踏是可耻的。改编不是乱编,作为艺术工作者,要有底线。

我家演猴戏从我曾祖父便开始了,随后是祖父、父亲、哥哥。孙悟空的一举一动都有戏,猴子也是我们家的老师和朋友,我们家里有11个孩子,但家里养的猴子比孩子还多。

有一次,一个女孩看到我激动地说:“你怎么这么老了?”我问她,你今年多大,她说22岁。我说:“我拍《西游记》的时候,你还没有出生呢。哪有只允许你长大,不允许我年老的道理?”《我们不许你老》,是一位观众写给我的文章的标题,我看了很感动。

为什么这么多年,大家推崇 《西游记》这部小说?其实,这是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符号。过两天,我要去美国,到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去进行西游文化的推广。到外国讲《西游记》,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去年我到牛津大学办讲座时发现,在一些外国人的心目中,《西游记》就是一个和尚带着一只猴子、一头猪去旅游了。翻译成英文,他们也不大明白。其实,《西游记》能给人很多的思考。

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这最后一难说的是,老乌龟翻身将经书掉入河水中,八戒晒书时由于粗心导致字迹损毁,唐僧正要责怪,悟空开口道:“师父,天地不全,经书哪有齐全之理?”不错,人生的旅途历尽千难万险,享受过程、收获经验是最重要的,太看重完美的结果反而不是明智之举。经历了,努力了,不用过分追求结果的完美。行行出状元,我从来不问我女儿考得怎么样,但她能从我的人生追求中获得感悟,在自己的领域中努力去做,这就够了。

《西游记》拍了17年,这恐怕也算是一项世界纪录。第一部25集,后来拍了16集,总共41集。中间停了10年。对于一部戏来说,“坚持”这两个字很重要。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西游取经,都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人生的“真经”,功德圆满。《西游记》所蕴含的西游精神便是师徒精诚合作、克服艰险、抵制诱惑、永不言败的精神,苦练七十二变,才能笑对八十一难。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  作者:六小龄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