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其明,用音乐“把心交给祖国”

2016-03-14 09:43 工人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吕其明,用音乐“把心交给祖国”

这是一场用60年心路历程谱写的生命交响,是作曲家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3月7日晚,当《红旗颂》《谁不说俺家乡好》《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恢弘交响乐在国家大剧院响起时,86岁高龄的著名作曲家吕其明眼眶有些湿润。这位有着浓郁家国情怀的人民艺术家,在耄耋之年推出个人音乐会,既是对自己60年音乐历程的一次集中检阅与回顾,更是抒发对那段燃情岁月的一往情深,正如此次音乐会的主题:把心交给祖国。

音乐会以吕其明的代表作管弦乐序曲《红旗颂》开场,交响组曲《使命》收尾,其间既有大气磅礴、开一代先河的史诗性作品,也有《城南旧事》《庐山恋》《雷雨》等洋溢着淡淡哀愁、沉沉相思的电影主题曲和插曲,这些作品浓缩了作者60年的音乐创作精华,勾勒出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生活轨迹和生活历程。谈到此次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专场音乐会,吕其明露出孩提般的笑容谦虚地说:“我这次是进京赶考来了,我诚心诚意地来与首都人民交心,把心交给祖国,交给听众,我的作品能打多少分期待首都观众评判。从1956年创作《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到2015年《使命》定稿,其间正好跨越60年。”

吕其明的音乐作品,大多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和家国情怀,总能带人进入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与他身为烈士之子、10岁便开始的军旅生活不无关系。吕其明的父亲吕惠生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为国捐躯,父亲的慷慨就义对吕其明的成长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吕其明10岁随父去淮南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开始从事电影音乐创作,一生创作了60多部电影、200多部(集)电视剧的音乐和10多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其1965年创作的交响诗《红旗颂》,成为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几乎每一次国庆阅兵都会被演奏。

“父亲没有留给我任何物质上的遗产,却留给我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一辈子所走的道路都是踏着父亲的脚印在前进。14岁那年我学习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那时年龄小尚不能完全理解,但我从中悟出了两点:一是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切文艺作品都源自生活、扎根于生活。”吕其明说。

吕其明的音乐作品大多来源于生活。1951年,为大型纪录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创作音乐时,他深入淮北农村工地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那里搜集了很多地方民歌;1953年,为了写纪录片《鞍钢在建设中》的音乐,吕其明在鞍钢生活了将近两个月,在厂房里体验生活,访问劳动模范。当时恰巧遇到梅兰芳组织慰问团在那里演出,梅兰芳的表演使吕其明过目难忘。谈到如何赋予音乐作品以灵魂,吕其明用“一往情深”“深切感受”8个字予以高度概括。

除了红色经典作品外,电影音乐创作一直是吕老的主打,谈到吕氏音乐的创作技法,吕其明强调音乐的“易解性”。“我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从事电影音乐创作,电影是有思想、有主题、有情节的,因此,我要求自己的作品要具有思想性、主题性、形象性、民族性、易解性,每部作品表达的是什么要言之有物,要有鲜明的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地域风格,能很容易地让一般听众接受理解。”在吕其明看来,搞创作让人延年益寿,“我82岁写就《使命》,85岁写交响诗画,只要我的脑子不糊涂,我就不会放下手中的笔。”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  作者:赵凤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