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中小买家蹚路国际商演

2016-03-10 09:02 北京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对接中小买家蹚路国际商演

   

以演出为媒介的文化产业输出正在尝试一场新的“走出去”。数目更大,有着更强购买力,也有更多艺术产品需求的国际中小买家成为中国演出产品要攻克的主要对象。

当国内更多意识到“供给侧”对市场的作用,国际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口号可以喊得响,“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只靠浅薄地理解中国元素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更接地气  解决市场落差

不久前结束的APAP演交会是世界最大的节目交易市场。虽然全球经济形势下滑,但各国演出商热情不减,共有3800多位代表踊跃参会,350多个展位现场亮相。此次中国组织了更接地气儿的项目,对接美国商演市场。

“国内文艺作品创作与国际市场需求的落差由来已久。我们的国家级院团往外推的往往是大型项目,国际演出经纪的兴趣不大。这次中国儿艺的儿童剧《三个和尚》还有中央民族乐团的小型音乐会可算是小型项目。”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当时推介会还没结束,就有国外的演出商紧跟着追问这两个项目的具体情况。”以中央民族乐团为例,这次推介的是15人的演出团队,提前半天装台就可以完成。

同时收获订单的还有上海青年马戏团,他们与三家美国剧场达成巡演意向,其在展会中打出了鲜明的牌子:队伍精干、道具轻便、节目精彩、中国特色,14人可以演10多个不同类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杂技节目,因此很快受到了匹茨堡等剧场负责人的关注。加拿大马克汉姆剧场总监艾瑞克则钟情于上海歌舞团的舞蹈小品。而在此前,上海歌舞团原本计划推出大型舞剧《朱鹗》。

一方面方便巡演控制成本,另一方面,商演市场的主要买家也以中小剧场为主。以美国为例,美国纽约的中小剧场有500多家,它们具有较强的购买力,是光顾、购买中国节目最主要的“买家”群体。早在2015年一季度文化部第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相关负责人就曾提出,要加大对外文化商演力度,向国外讲好中国故事。为杜绝海外镀金,将以是否进入当地主流演出季和商业售票系统,以及主流媒体是否关注为考量标准。

中国声音  也需要国际视野

在各类演出产品中,大场面的民族歌舞可谓是被国际商演市场冷落的重灾区。“早些时候,华丽的民族大歌舞可是文化交流的重头戏。”一位有着多年国际演出经验的资深演出商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按照惯例,驻外的使领馆都会安排一些国内的项目‘走出去’,演出场次并不少,每次都发票给大家看,这种东西看多了,老外心里就给演出打了个折扣。”此类交流,不仅没能对国内演出产品在国际市场落地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还适得其反。无趣、乏味,千篇一律还送票,有这样的印象垫底儿,要蹚开商演的路子难上加难。

“国内对于输出文化产品的创排和制作存在很大的误解,总以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有国际市场,但现实情况是,国际市场并没有为我们过去所理解的中国元素埋单,一些民族味道的演出很难找到国际经纪公司愿意代理。”潘燕说。国际演出商要的是符合世界欣赏口味的节目,这样才有巡演的可能。“世界需要中国声音,关键是还得能对得上西方口味。”国交团团长关峡说,“世界文化市场要看到的是更胜于民族特色的艺术性,更高于原汁原味的创意和创新。”

获得国际市场高度认可的青年舞蹈家王亚彬说,“舞蹈创作也应该拥有国际视野,并以开放的心态、用当代语境中最为自然的肢体语言,使人的情感、思想理念精准地表达出来”。在世界舞台上不乏这样的成功经验,取得公认成就的艺术家,都走了一条把本民族优秀文化元素融入国际化语言的必经之路。王亚彬们正在探索这样的路径,把中国古典舞、中国戏曲元素天衣无缝地揉进当代舞中,自然、贴切、无痕,用理念打破常规,最终触动并赢得观众,与世界艺术对话。

打磨成品  不能单卖螺丝钉

“在爱丁堡曾看到过一部戏,一个演员扮演多个角色,场景完全用视频结合来转化。这很对青年人的胃口。而现在我们的艺术创作太过于程式化,民间团体有活力有创造力,但缺实力;国家团体有实力有能力,但是缺创造力,更缺少跟国际接轨的创新意识。”潘燕说。

国际的“玩法”是把中国元素当成一个个螺丝钉用在他们的成品上。卖点是成品而不是螺丝钉。由此引发的结果让人心疼又尴尬,卖点的价值和螺丝钉的价值有云泥之别。“比如中国的杂技和武术,这是国际市场上一直立得住的项目,老外们的好感多年都不曾动摇。最被看好,但同时也是能被国际市场划进最低收入档的。”潘燕说,因为没有自己的品牌,即便很多节目在国际拿了大奖,却没有形成自己的演出号召力。“我在法国看到过一个武术节目,宣传海报上打着少林小子的广告,呈现出一幕非常惊险的画面。事后了解,他们用的是国内二三线城市的小杂技团,由老外重新编排。这样的演出,如果仔细算算账,真正能落到自己人身上的收入是非常低的,基本就是演出费,赚的是演员的辛苦钱。”

国内的杂技团输出了大量演员,以前演出费还高些,现在更低了。“真正得到实惠的是国外当地的演出商,我们卖的是人力、是演员,不是演出品牌。正如世界闻名的太阳马戏团,有大量中国演员,最终打响的是太阳马戏团的名号和品牌。”潘燕说。

尴尬的形成由来已久,解决也非一日之功。武术杂技的经验给出警示,在演出产品上,得有自己的品牌意识,那是整体呈现而不是简单的中国元素。

记者手记 拿什么融入主流

中国演出要融入国外主流,可国外的主流市场到底是什么?采访中结识一位旅美多年的编剧,他常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觉得你融入那边的生活了吗?你觉得你融入那边的主流社会了吗?这个问题的背后还藏着另一个问题,你写的戏美国人爱看吗?你是写给中国人看的,还是给美国人看的?

文艺作品的每个创作者,都是以个体的身份面对这个世界的。因为所处的世界和想象中的世界相比,远远要复杂多元得多。传统观点认为,文化“走出去”就该负担起“宣传祖国灿烂文化”的重任。可问题是什么是祖国的灿烂文化?京剧?民歌?中国功夫?在纽约,在曼哈顿的中国城,街两旁开满了旅游纪念品商店,有肚兜、旗袍、折扇、写满书法的丝巾、印满脸谱的领带、熊猫玩具……一切外国人想象中的中国和中国人眼中外国人想象中的中国,在那里集聚一堂,文化符号被识别的同时被廉价出售。

文化符号,本该深刻而深远。可有些作品真的就仅仅是个符号被强行植入。国粹戏曲、朝代盛世、魏碑唐楷被一次次地使用,被生硬地、没头没脑地使用,如同一个害羞的孩子来到一群陌生人当中不知该如何搭话,不知该如何参与到谈话中,于是如救命稻草式地嚷几个对方觉得可能听说过的名人。但是自己是谁呢?自己的体会、感悟和表达在哪里呢?

并没有一个公式能够说明一个作品含有哪种元素,就可以被何地的观众所喜爱。因为所谓的“主流观众”不是一个等待螺丝钉拧进去的螺帽,它是由一个个有独立思考能力、不同背景、不断地成长、变化、替换的个体所组成。而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差别,有时候比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差别更大。“创作不是流水线上的装配零件,作为一个编剧,我惟一感兴趣也是惟一能做的就是以个体的身份讲述‘人’的故事。”那位旅美编剧这样说。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作者:姜琳琳